贵阳君子亭:一座承载五百年的文化丰碑
贵阳君子亭:一座承载五百年的文化丰碑
在贵阳市的一条寻常巷陌里,隐藏着一座承载了近五百年历史的文化地标——君子亭。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的君子亭,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也承载着贵阳人共同的文化记忆。
五百年的文化传承
据《贵州通志》记载,君子亭最早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由当时的总兵官沈希仪主持建造。亭子位于总兵府内左侧,最初是作为园林景观的一部分。然而,这座看似普通的亭子,却因一段段历史佳话而声名远扬。
与阳明文化的渊源
关于君子亭的命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亭前原有一片莲池,莲花素有“花中君子”之称,因此得名。另一种说法则与王阳明有关。据清人李宗昉《黔记》记载:“省城外东南近城垣,新建君子亭,为‘阳明’也。”王阳明被贬谪贵州期间,在龙场驿悟道,创立了影响深远的阳明心学。君子亭的建造,正是为了呼应阳明祠,表达对这位文化巨匠的敬仰之情。
状元与君子亭的传奇
君子亭最辉煌的时刻,莫过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这一年,贵阳人赵以炯高中状元,成为贵州历史上第一位文状元。时任朝廷官员的贵州人李端棻闻讯大喜,特地从京城撰联寄回贵阳,刻于君子亭上。这副对联写道:“游钓记芳踪,重看莲沼波清,君子高风同仰止;秀灵钟间气,为报杏林春满,状元得意正归来。”这副对联不仅描绘了君子亭的优美环境,更寄托了对赵状元的赞美之情,成为君子亭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君子亭的现状
时光荏苒,曾经的君子亭已经历了多次兴废。清乾隆时期,君子亭一度荒废,直到嘉庆十九年(1814年)才由巡抚许兆椿主持修复。如今的君子亭,早已不复昔日的亭台楼阁,但其文化印记却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上。
走进君子巷,映入眼帘的是整洁的街巷和灰白相间的墙面。在巷子深处,两块立于1982年的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默默守护着这段历史。几间旧屋的土灰墙上,四根斑驳的石柱格外引人注目。这些石柱上,依稀可见“君子亭”“莲沼”等字样,以及李端棻的那副著名楹联。
拍摄建议
想要拍摄出君子亭的最佳风貌,建议选择以下角度:
- 石柱特写:重点拍摄石柱上的楹联,展现其历史价值
- 君子巷街景:以现代视角展现历史遗迹的现实风貌
- 居民生活:捕捉巷子里的市井生活,展现历史与现实的交融
结语
君子亭不仅是贵阳的一处历史遗迹,更是一座文化丰碑。它见证了王阳明的心学传播,见证了赵以炯的状元荣耀,也见证了贵阳这座城市的变迁与发展。虽然岁月无情,但君子亭承载的文化记忆,将永远留在贵阳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