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被骗内幕:揭秘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
老张被骗内幕:揭秘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
老张的“投资梦”:一个普通人的被骗经历
老张是一位退休工人,平时省吃俭用,手里攒了一点积蓄。一天,他在微信上收到一条消息,对方自称是某国家扶贫项目的负责人,声称这是一个由国务院授权的“精准扶贫”项目,只需缴纳少量的“启动资金”,就能获得高额回报。
老张被这个看似“稳赚不赔”的投资项目吸引,按照对方的要求,他先是缴纳了500元的“启动资金”。随后,对方又以“项目审批费”、“税费”等名义,陆续要求老张转账。在短短一个月内,老张先后向对方转账共计3万余元。
然而,当老张询问项目进展时,对方却总是以各种理由推脱。最终,在老张的再三催促下,对方失联了。老张这才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赶紧向公安机关报案。
揭秘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50个虚假项目背后的真相
老张的遭遇并非个案。近年来,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案件频发,严重侵害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2024年10月,公安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打击整治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犯罪的举措成效,并公布了第二批50个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项目。
这些虚假项目包括“中国环球国际集团”、“海外万亿资产”、“云数贸开网大会”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打着国家、民族的旗号,伪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通过网络平台发展会员,承诺低投入高回报。
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法也在不断翻新。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境外民族资产解冻骗局,而是转向利用国家政策,编造虚假的国家项目。例如,有的诈骗团伙声称是“国家扶贫项目”,有的则冒充“国务院授权”的投资项目。为了增加可信度,他们还会开发专门的APP,通过网络会议进行“洗脑”,甚至利用变声软件假冒政府官员。
受害者心理剖析:为何容易上当受骗?
在分析了诈骗手法后,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上当受骗?通过小红书上的一些分享,我们可以窥见受害者的心态。
一些受害者表示,他们之所以被骗,是因为被“低投入高回报”的承诺所吸引。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他们忽视了基本的理性判断。还有的受害者提到,诈骗分子会利用人们对于国家政策的信任,通过伪造的官方文件和身份,降低受害者的戒心。
此外,受害者往往存在一种“从众心理”。当看到身边的人或网络上的“成功案例”时,他们更容易放松警惕,加入所谓的“投资项目”。这种心理在老年人群体中尤为明显,他们可能因为信息获取渠道有限,更容易受到误导。
警方提醒:远离诈骗的三条“铁律”
面对日益猖獗的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公安机关提醒广大群众牢记以下三点:
凡是要求缴费的都是诈骗:我国没有任何民族资产解冻类项目,凡是需要缴纳会费、启动资金的都是诈骗行为。
凡是声称由党中央、国务院授权的都是诈骗:国家不会通过社交媒体开展投资活动,更不会授权个人或组织进行所谓的“民族资产解冻”。
凡是承诺小额会费可获高额回报的都是诈骗: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更没有稳赚不赔的投资。面对此类诱惑,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如果发现类似违法犯罪线索,请立即向公安机关举报。同时,也要提醒身边的亲友,特别是老年人群体,提高警惕,不要轻易相信网络上的投资项目,更不要随意转账汇款。
老张的案例再次提醒我们:在面对所谓的“投资机会”时,一定要保持冷静,多方核实信息的真实性,切勿贪图小利而陷入诈骗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