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用户健康信息学教育模式探析
美国用户健康信息学教育模式探析
用户健康信息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教育模式对于学科发展至关重要。本文详细探讨了美国用户健康信息学教育模式,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对我国启动用户健康信息学教育的启示。
1. 引言
用户健康信息学(Consumer Health Informatics)由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Tom Ferguson博士于1993年首次提出,是一个从满足普通大众健康信息需求的角度研究健康信息系统的新领域。经过近20年的发展,形成了相对确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拥有一批富有影响力的研究者。欧美和亚洲地区的一些大学如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英国巴斯大学卫生学校、日本圣路加看护大学等已有正式的用户健康信息学课程。
作为一门新生学科,用户健康信息学的发展有赖于专业人才的培养。本文旨在通过对美国用户健康信息学教育模式的探讨,为我国启动用户健康信息学教育提供借鉴。利用Google以“consumer health informatics”、“consumer health information”为关键词,在.edu域名下进行检索,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探讨美国用户健康信息学教育模式。
2. 用户健康信息学课程设置
2.1 概述
用户健康信息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多学科综合交叉的新兴学科,用户健康信息学课程面向的对象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基础和实践经验,还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分析、处理能力和信息服务经验。因此,在美国用户健康信息学课程基本开设于研究生阶段,按照课程性质不同可分为学位课程、认证课程和继续教育课程。
2.2 学位课程
用户健康信息学作为不同专业如健康管理与信息、信息科学、医学信息学、临床流行病学、生物医学信息学、健康信息学、图书馆和信息科学的硕士或博士学位专业课或选修课进行教学。在部分学校中,选修健康信息学课程前必须学习一些相关课程,例如在俄勒冈健康科学大学、美国曼彻斯特综合医院研究院选修用户健康信息学前必须学习生物医学健康信息学导论这门课程,在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选修用户健康信息学前必须学习医疗卫生保健信息系统、医疗保健机构知识管理两门课程。
2.3 认证项目和继续教育课程
认证项目和继续教育课程一般是针对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的短期课程,例如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护理学院规定申请认证项目的学员必须具有学士学位且本科教育阶段平均分不得低于3.0,此外还需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学员在最长4年内修满要求的课程且所有课程平均分数达到3.0以上方可通过认证,其中用户健康信息学为一门45个学时的在线课程。此外,用户健康信息学还作为扩展教育在综合大学的继续教育学院中进行教学,如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继续教育学校;作为计算机科学硕士健康信息学方向的授课内容,又如美国斯蒂文斯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硕士健康信息学方向的核心课程中涉及了用户健康信息学的内容。
3. 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
在美国,用户健康信息学的课程内容基本包括用户健康信息学产生的历史、概况、用户健康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用户健康信息的来源、质量、用户健康信息服务、用户健康信息系统以及用户健康信息学中的文化问题、伦理问题和安全问题。用户健康信息学的课程内容根据其开课专业的不同而有所侧重,例如图书馆学和信息科学专业开设的用户健康信息学课程教学内容比较关注图书馆在用户健康信息学中的作用,美国曼彻斯特综合医院研究院用户健康信息学课程关注数字环境下用户健康信息学的发展对医疗卫生服务实际工作的影响,探讨用户尤其是弱势群体健康信息的需求、搜寻行为以及对策,探讨如何构建适合用户需求的健康信息资源。鉴于用户健康信息学课程多为研究生课程和继续教育课程,其教学方式以学员在阅读要求书目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分组案例设计和案例分析为主,课程考查多为综合平时参与讨论、设计和分析的情况以及学期末的研究报告情况进行评价。
4. 对我国医学信息学教育的启示
4.1 概述
目前我国大陆地区无论是图书馆学、信息学和医学信息学专业均还没有开设用户健康信息学课程的学校。在香港和台湾地区,有涉及用户健康信息学内容的课程,如香港大学数码港学院在医疗信息高级证书/高级文凭课程计划中将用户健康信息学作为专业课程之一。台湾的国立交通大学资讯工程系将医学信息学作为一门选修课,该课程中有一周的学时涉及到用户健康信息学。台湾的国立阳明大学在卫生信息学这门课程中也有一周的课时专门讨论用户健康信息学的问题。借鉴国外用户健康信息学发展的先进理念和基础,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用户健康信息学发展框架、促进我国用户健康信息学的建设与发展势在必行。
4.2 树立为普通大众服务的理念,扩展学科研究对象
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我国医学信息学界的学术研究和实践项目依然是以满足医学专业人士的工作需求为目标,医学图书馆、医学信息研究机构的服务对象仍然以医生、护士和医技人员为主。民众健康信息需求和健康信息搜寻行为高涨,但学术界对民众健康信息研究和实践的缺失,造成了我国健康信息服务尤其是互联网健康信息服务混乱、质量低下的局面,大众的健康信息需求得不到满足,健康信息发挥不了辅助决策的作用。因此,内地医学信息学界必须树立为普通大众服务的理念,扩展学科研究对象,在关注医学专业人士需求的同时,启动对普通大众健康信息需求、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研究,发挥学界专业特长,提高我国面向大众的健康信息服务水平和质量。
4.3 打破学科界限,切实加强多领域合作
作为一门新兴的多学科综合交叉学科,用户健康信息学充分汲取了其他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例如,对用户维度的研究应用了社会学、心理学、宗教学等理论和方法;对健康维度的研究除了对医药科学领域知识的应用,还涉及到畜牧、兽医科学中的知识;在信息维度还有从新闻学和传播学、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等人文和社会科学角度进行的研究。在教育实践中,如前所述美国开设用户健康信息学课程的专业囊括了多学科融合的不同领域。当前,我国医学信息学专业教育开设院校以医科院校为主,受专业限制,与其他领域和学科的交流沟通仍显不足,而用户健康信息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其专业教育的思路必须是开放的、注重学科间交流互动的。因此,在我国启动用户健康信息学专业教育,必须打破不同领域间的界限,融合各个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进行教学。
4.4 开展继续教育,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
用户健康信息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用户健康信息学的研究者和用户健康信息服务的提供者必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当前,我国医学信息学专业教育以本科教育为主,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实践活动较少,本科生缺乏面向公众进行健康信息服务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因此,本科阶段尚不适宜开展用户健康信息学专业教育,但可以将用户健康信息学的理念以选修课或讲座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用户健康信息学专业教育应以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基础的人群为主,面向相关领域的在职人员尽快开展用户健康信息学继续教育课程,从而改善当前面向工作的健康信息服务质量;面向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开展用户健康信息学专业研究方向,为开展符合我国国情的用户健康信息学研究和实践培养高层次人才。
5. 结语
用户健康信息学研究和实践的终极目的是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健康信息服务,辅助用户做出明智的健康决策,维护和提升健康状况。无论是教授用户健康信息学课程的教师,还是学习用户健康信息学课程的学生,必须具有很强的为公众服务的意识。目前,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国整体医学信息学领域的服务意识还很薄弱。因此,启动用户健康信息学专业教育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改革当前医学信息学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编制适宜的教材,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在培养面向公众的健康信息服务意识、服务能力中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