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粤东陈家祠:潮汕古村落里的文化瑰宝
探访粤东陈家祠:潮汕古村落里的文化瑰宝
一座耗时14年建成的潮汕文化瑰宝
在潮州市潮安区彩塘镇金砂一村,有一座被誉为“粤东陈家祠”的从熙公祠,它不仅是潮汕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祠堂之一,更是一座集建筑艺术与文化价值于一身的珍贵遗产。这座始建于1870年的古建筑,历经14年精心建造,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成为了潮汕文化的象征。
精美绝伦的建筑工艺
从熙公祠是一座府第与祠堂同时设计、营建的大型建筑,采用潮式古民居中典型的“三壁连”形制。祭祀祖先的祠堂位于正中间,建筑装饰最为精美,左右两侧则各有一座用于居住的府第,整体显得十分气派。
从熙公祠最大的建筑亮点,莫过于其镂空石雕艺术。其中最著名的是“士农工商”石雕挂屏,这幅作品生动刻画了古代封建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情态。据潮州市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库成员卢树生介绍,这幅作品中有一处细节令人称绝:一个戴着竹笠的牧童伏在牛背上,手里系着两股细如牙签的绳索,绳子的纹理质感十分精细。据说,工匠在雕刻这根牛绳时曾因断裂而不得不重新制作,由此诞生了潮汕地区家喻户晓的俗语“一条牛索激(气)死三个师傅”。
除了石雕,从熙公祠的嵌瓷艺术也堪称一绝。祠堂内的拜亭上,色彩缤纷的嵌瓷仿佛将这座百年古建“点亮”,让人叹为观止。嵌瓷又被称为“屋顶艺术”,为潮汕地区所特有,从中可以看出清代潮州匠人技艺之高超。
一段传奇的建造历史
从熙公祠的建造者陈旭年,字从熙,是当地一位传奇人物。1844年,因家贫而被迫登上红头船前往马来西亚谋生。凭借耿直的性格和公道的经营,陈旭年受到当地贵族的喜爱。1853年起,通过开发马来西亚柔佛州,陈旭年成为该地区历史上的开埠创始人,后被封为华侨领袖,并授予“资政”头衔。从熙公祠正是陈旭年衣锦还乡后所建,见证了这位潮汕先贤的传奇人生。
保护与传承
2006年,从熙公祠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开始,对其两侧的资政第及从厝进行修缮,总修缮资金达854万元。修缮工程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及“最小干预”的原则,采用传统工艺和做法,保留了建筑的原汁原味。目前,从熙公祠的保护修缮工程已经完成交工验收,正等待国家文物局的最终验收。
如今,慕名前来参观的游客越来越多。一位年过七旬的同村阿伯负责照看从熙公祠的日常开放,当看到游客走进院内,他便主动上前为其讲解。潮安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成跃龙表示,目前从熙公祠的开放还是初步的,当地正在思考如何将其进一步利用起来。
结语
从熙公祠不仅是潮汕地区的一座古建筑,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种文化的传承。它承载着潮汕人的乡愁,诉说着一个家族的传奇,展现了潮汕工匠的精湛技艺。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熙公祠正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寻这座潮汕文化瑰宝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