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创新实践与显著成效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创新实践与显著成效
海南长臂猿种群增长:生态保护的显著成效
2019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式启动时,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为4个家庭群、30只。仅仅5年后,2024年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海南长臂猿已增至7个家庭群、42只,家庭群数量最多达9只。这一变化,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成效的生动体现。
为了保护这一极度濒危物种,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在霸王岭片区,管理局修复提升栖息地质量,补植海南长臂猿喜食的乡土树种,如高山榕、重阳木等,并在公路、河流、山谷等阻隔地带建立28处绳索廊道,帮助海南长臂猿自由行动。同时,公园组建了海南长臂猿监测队,开展保护研究项目,并出台相关规划加快栖息地修复。
四大专项规划引领生态保护新阶段
2023年8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复《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23-2030年)》。在此基础上,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编制完成了4项专项规划,包括生态保护修复、交通基础设施、生态旅游和自然教育,这是我国首批通过专家评审的国家公园专项规划。
在具体措施方面,公园大力实施人工林改造,已完成22.89万亩,其中涉及赎买16.7万亩、划转6.19万亩。计划分10年投资约23亿元,对95.03万亩人工林进行处置。同时,编制完成《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系统修复规划(2022—2030年)》和《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系统修复示范建设方案》,为丰富生物多样性提供保障。
生态搬迁与社区发展创新模式
在推进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生态移民搬迁中,海南开创了农村集体土地与农垦农场国有土地等价置换的模式,成功探索出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融互促模式。
以白沙黎族自治县牙叉镇新高峰村为例,全村118户村民从鹦哥岭腹地搬迁至牙叉镇附近,住进了政府提供的安置房。整村搬迁后,原来集体土地与国有橡胶林进行土地置换,按照人均10亩标准,在村居新址附近为村民补偿共计约5000亩橡胶林。同时,采取“政府+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发展菌菜轮作产业。2023年,食用菌项目为村集体创收23.13万元,提供用工3600多人次,村民务工收入近55万元。
科研合作与国际合作助力持续保护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不断开展海南长臂猿保护国际合作和联合攻关,对其行为、繁殖、生理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2023年9月,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发布科研项目征集公告,其中3项涉及海南长臂猿,包括扩散行为和生态廊道研究、保护基因组学及群体遗传学研究、近缘种的人繁技术储备研究。
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与杭州动物园已联合开展白颊长臂猿的合作繁殖工作,并成功引进了一只雌性白颊长臂猿。下一步,海南还计划从北京、广西等地动物园引进长臂猿,最终建成海南长臂猿保护繁育基地。
未来展望:持续保护与和谐共生
在没有重大突发状况、保护力度不变的情况下,预计到2035年,海南长臂猿个体数量将达到60至70只,实现种群翻番。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将继续实施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通过植被修复、封闭道路、建设空中廊道等举措,帮助海南长臂猿迁徙至更广袤的雨林。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实践,不仅有效保护了这片宝贵的热带雨林,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未来,海南将继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