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九步行街:广州西关的商业与文化名片
上下九步行街:广州西关的商业与文化名片
上下九步行街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是一条充满西关风情的商业步行街。全长约1237米,拥有各类商业店铺238间和数千商户。这里不仅是广州三大传统繁荣商业中心之一,更是一个融合了岭南文化、西关民俗和现代商业的特色街区。
历史沿革
上下九步行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世纪,是广州中外文化交流最早的地段之一。宋代时,下九路一带称为绣衣坊,形成了西关最早的商业聚落。至明代,随着大观河的开凿,下九路发展成为城西主要商业街圩,并逐步扩展为十九个“甫”。今日上下九所包括的上九甫、下九甫和第十甫,便是得名于此。
明清时期,随着十三行成为广州对外贸易重要口岸,商贸日益兴旺,一时间各国、各地的商贾云集,成为广州最大的商贸集散地。后来十三行被火焚毁,商业逐步迁入上、下九路,至清朝末期该地为最繁荣,是广州与全国及海内外进行贸易往来的一个重要窗口。
文化特征
商业文化
上下九步行街周边衍生出多个专业集市,形成了庞大的商业网络。东有光复中路纸类批发市场、缝纫机专业市场;光复南路布料市场;杨巷路布匹市场;德星路服装配料市场;南有蜚声中外的十三行路"故衣街"服装市场、十八甫路布匹市场,全国闻名的黄沙农副产品市场,清平中药材市场;西有第十甫路(现为步行街路段)的百年老店--陶陶居,莲香楼以及众多大小食肆;北有长寿路理发用品专业市场、打金行业、金银珠宝业;历史悠久的西来正街玉器墟、酸枝家具街;源胜街"古玩街"等,构织成纵横近2.5平方公里的庞大商业网络。
建筑文化
传统的西关房屋建筑包括西关大屋、骑楼、竹筒屋等。西关大屋是清末豪门富商在广州城西"西关角"(今荔湾区)一带兴建的极具岭南特色的广州传统民间住宅形式,被称为"西关大屋"。西关大屋在鼎盛时期有800多间,现在尚存不足10间。骑楼源于印度,随后传入东南亚,再传入中国华南地区,上下九的骑楼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
西关民俗文化
人们在步行街购物之余,可以此为中心,领略具西关风情特色的华林禅寺、五眼井、文塔、西关大屋保护区、陈家祠、仁威庙以及沙面欧陆风情区。在步行街上几乎每一条街、每一条巷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及深厚的历史由来,如下九路至今仍有"文澜巷",印证着昔日十三行富商组建的"文澜书院"的历史。第十甫路的湛露直街至今仍有岭南画派大师昔日开办的"岭南艺苑"故屋。
陶陶居历史上是粤剧艺人的聚所,曾以"西关古(故事)坛"、霜华小苑书画展驰名,这里群众的自娱自乐粤曲演唱"私伙局",也颇有名气。十甫书店的荔湾雅苑书画展销厅、上演粤剧的平安戏院,更是这条步行街上的文化小绿洲。
饮食文化
步行街内大小食肆数十家,既有百年老店陶陶居,亦有"国家特级酒家"广州酒家,还聚集了一批经营"西关名小食"的南信甜品店、欧成记面店、老西关牛杂、老西关拉肠等特色小食店,也尽聚了制作广式月饼的著名传统饼店--莲香楼、陶陶居、趣香饼家、广州酒家,每逢中秋佳节,这里出产的各式月饼畅销国内外,以慰游子思乡之情。港、澳、台以及国内外的饮食亦进军步行街,成为了传统与现代、民族与国际饮食文化交流的区域,充分体现出"食在广州,味在西关"的饮食文化风情。
旅游信息
- 门票信息:免费
-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
- 最佳季节:9-11月。春季的广州潮湿多雨;夏季炎热,时常会有台风;秋季温度适宜,凉爽多风,好天气可持续到11、12月份,最适宜于旅游;冬季稍寒但时间短暂。
- 交通信息:周边主要公交线路包括地铁一号线长寿路站;恒宝广场总站:226、541、夜39;长寿西站:3、6、15、61、82、530、夜5、夜15、夜33;和平西站:6、61、82、176、251、297、530、夜5、夜33;和平中站:2、3、6、251、297、530、夜5;德星路总站(上下九步行街):高峰快线58、17、17短线、79、79A;康王路总站(上下九):高峰快线57、205;上九路站:2、3、6、夜5;上九东站:高峰快线36、高峰快线44、高峰快线45、2、4、8、31、38、61、66、124、128、134、186、209、217、556、823、夜6、夜7、夜16、夜26、夜31、夜72。
特色服务
上下九步行街免费Wi-Fi覆盖步行街主要路段,不包括室内区域。整个上下九路,信号覆盖区域分为三段,无信号覆盖的区域有两段,分别是第十甫路172号至下九路54号、距离赛博视频监控杆15米处至距离德星路口约15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