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AI“复活”技术:是治愈还是伤害?

创作时间:
2025-01-22 20:13:2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AI“复活”技术:是治愈还是伤害?

一张照片、一段录音,就能让逝者在数字世界“永生”。最近,台湾地区音乐人包小柏借助AI技术“复活”亡女,商汤科技已故创始人汤晓鸥的数字人“现身”公司年会,引发广泛关注。这项看似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技术,如今正悄然走进现实。

01

技术原理与发展现状

AI“复活”技术,本质上是通过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以逝者的特征为人设,生成虚拟数字人。根据技术成熟度,可分为三个阶段:

  • 数字孪生阶段:主要实现对外观的精确复制,通过分析处理个人照片、视频等视觉资料,生成数字化形象。
  • 数字原生阶段:侧重于声音特征的提取和生成,使数字人具备声音等“内在”特征。
  • 数字永生阶段:目标是实现外观、声音、行为和思维的全方位模拟,达到类似“永生”状态。

然而,目前的技术水平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科技哲学研究室主任段伟文指出,当前所能实现的“数字人”仅是浅层的、表象的数字映像,在复制个体情感和思维模式上仍面临巨大挑战,与拥有逻辑智慧的真人相差甚远。

02

心理影响:慰藉还是伤害?

AI“复活”技术的应用,最直接的影响是为亲人提供情感慰藉。对于失去亲人的家庭来说,能够与“复活”的亲人进行简单的互动,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持。正如一位使用过该技术的网友所说:“虽然知道不是真的,但至少能让我感觉她还在。”

然而,这种技术也可能带来心理上的负面影响。有专家指出,过度依赖虚拟互动可能阻碍人们接受现实,甚至引发心理健康问题。从脑科学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可能干扰大脑固有的悲伤处理模式,使人难以走出丧亲之痛。

更深层次的担忧在于,这项技术可能会改变人类对死亡的认知。当亲人可以通过AI“复活”,生与死在记忆中的界限可能变得模糊。这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哲学命题:什么才是真正的“永生”?

03

伦理法律困境

AI“复活”技术带来的伦理和法律挑战不容忽视。首当其冲的是隐私和肖像权问题。使用逝者的数据需要获得其生前授权或近亲属的同意,否则可能侵犯隐私或肖像权。《民法典》第994条明确规定,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等受到法律保护。

此外,数据安全和隐私泄露也是重要风险。AI“复活”技术需要处理大量个人敏感数据,如面部表情、语音语调等,这些数据如果保管不当,可能被用于非法用途。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为AI技术发展划定红线和底线。例如,欧洲议会通过了《人工智能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人工智能全面监管法律。我国也出台了《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等法规,试图规范相关行为。

04

未来发展方向

面对AI“复活”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需要在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之间寻找平衡点。以下几点建议值得思考:

  1. 完善法律法规:明确AI“复活”技术的应用边界,保护个人隐私和肖像权,防止技术滥用。

  2. 加强伦理审查:建立专门的伦理审查机制,确保技术发展符合人类价值观。

  3. 提升技术安全性:加强对数据安全的保护,防止敏感信息泄露。

  4. 开展公众讨论:鼓励社会各界参与讨论,形成广泛共识。

  5. 重视心理健康: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帮助人们正确看待AI“复活”技术。

AI“复活”技术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对科技的态度。正如一位专家所说:“技术就如一柄双刃剑,本身或许并无好坏之分,关键要看如何使用。”未来,如何让这项技术真正造福人类,而非成为新的困扰,将是全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