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张昊扬的学术之路:从南洋到大湾区

创作时间:
2025-01-22 18:41:5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张昊扬的学术之路:从南洋到大湾区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地带,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的校园正在崛起——这就是大湾区大学。作为这所新兴学府的首批教师之一,张昊扬研究员正带领团队在肿瘤研究领域展开前沿探索。从四川大学本科毕业,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深造,再到如今的大湾区大学,张昊扬的学术之路见证了中国科研力量的蓬勃发展。

01

从基础研究到应用探索

2011年,张昊扬怀揣着对生命科学的热爱,进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这里,他遇到了影响自己学术生涯的重要导师——李天虎教授。在李教授的指导下,张昊扬开始了对核酸化学生物学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对核酸酶催化机制和核酸载药系统的探索。

“人体中的染色体都会被某种力驱动,从而演变成一个固有形态,这其实已经是一个蛮神奇的现象。但如果我们进行干预,将它整体扭转几圈,它会进一步形成不同维度上的螺旋,这种变化则更显奥妙。”张昊扬回忆起自己最初的研究兴趣时说道。在南洋理工大学的十年时光里,他不仅积累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和创新精神。

2021年,张昊扬选择回国发展,加入了刚刚成立的大湾区大学。这所新学校致力于培养高端科研人才,为张昊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在这里,他将研究方向转向了更具挑战性的领域——肿瘤研究。这一转变既是对国家重大需求的响应,也是对恩师李天虎教授研究理念的继承和发展。

02

创新突破:DNA微纳凝胶技术

在大湾区大学,张昊扬带领团队在肿瘤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他们成功研发了一系列以DNA为基础骨架的功能型微纳凝胶,这种新型材料在肿瘤治疗和检测中展现出独特优势。

“肿瘤至今仍在以高致死率威胁生命。虽然其根除手段未被成功研发,但并不意味着保守治疗的抗肿瘤药物与肿瘤检测会停滞发展。”张昊扬表示。他和团队通过在凝胶成型过程中预埋高表达肿瘤标志物识别位点,触发了凝胶骨架的胞内结构性裂解,从而实现了DNA微纳凝胶对于癌细胞的特异性响应。同时,他们还借助核酸分子结构特征,通过核酸骨架的共价偶联、静电吸附、碱基平面π-π堆叠、碱基互补配对,以及乳化包埋等作用与药物活性分子结合,实现了多种抗肿瘤药物活性分子的共载。

更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对核酸骨架的改性,他们提升了DNA微纳凝胶对体内核酸酶的耐受性,在提升抗肿瘤药物局部浓度的同时,大幅降低了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这一突破为抗肿瘤药物递送系统带来了新的希望。

03

肿瘤标志物检测:精准医疗的关键

除了药物递送系统,张昊扬团队在肿瘤标志物检测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他们结合时代背景,提出了肿瘤标志物胞内活性检测的概念,并成功设计研发了一系列以DNA为构筑单元的生物传感器。

这种传感器通过结合寡聚核酸与多种微纳材料,借助标志物自身催化活性,在分子水平上对标志物的识别信号进行扩增。这种方法不仅大幅提升了检测灵敏度,还避免了因标志物差异性表达导致的假阳性与假阴性结果,为癌症等重大疾病的早期筛查诊断、药物疗效预测、复发与转移追踪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04

师道传承:从南洋到大湾区

张昊扬的学术成就离不开恩师李天虎教授的影响。李教授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和创新精神深深感染了张昊扬。“老师突发心脏病时,我就守在现场。”回忆起恩师的离世,张昊扬仍然难掩悲痛。但这份悲痛也成为了他前进的动力。

李天虎教授一直坚持“绝不人云亦云”的研究态度,对教科书中的知识点都保持批判性思考。他带领团队在核酸医学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特别是在DNA纳米凝胶的研发方面。这些研究成果为张昊扬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恩师长眠,我仍常念。”张昊扬表示,自己将继续沿着恩师开辟的道路前行,将攻克肿瘤作为毕生追求。他带领团队在大湾区大学这片科研热土上,继续探索着生命的奥秘,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粤港澳大湾区这片充满活力的创新高地,张昊扬和他的团队正以坚实的步伐,向着科学的高峰迈进。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展现了中国科研实力的提升,更体现了科学家们对人类健康的不懈追求。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