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一点就容易胀气、消化不良怎么办?中医专家张凯杰为您解答
吃一点就容易胀气、消化不良怎么办?中医专家张凯杰为您解答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会遇到吃一点东西就容易胀气、消化不良的困扰。这种情况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其他健康问题。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为您详细解析容易胀气和消化不良的原因,并提供快速解决方案和预防措施。
什么人/体质容易消化不良?
中医学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人体出生后的所有生命活动都需要依赖脾胃摄取营养物质提供能量。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会影响体内能量平衡,伤害脾胃。
类型1:压力山大 = 肝气犯胃体质
现代人工作节奏快,常常面临各种压力,长期处于情绪压抑状态会影响肠胃蠕动,形成肝气犯胃体质。中医会使用舒肝理气、降逆和胃的方剂来调理,这种体质的人也需要养成细嚼慢咽的好习惯。
类型2:饮食无节制 = 宿食积滞体质
有些人喜欢吃宵夜,吃完就睡觉;或者在大餐后吃大量冰品;业务应酬过多、暴饮暴食、饮食无节制等,这些不良饮食习惯容易导致食物消化不良,形成积滞。治疗原则是消食导滞、健脾和胃。
类型3:过劳人 = 脾胃虚弱体质
工作过度劳累、劳心劳力,或个性上喜欢钻牛角尖,都会伤到脾胃。这种情况常见于经常不吃早餐、准备考试的考生。治疗上,首重补益脾胃、推动脾胃之气。
类型4:无冰不欢 = 寒湿内聚体质
由于台湾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潮湿,很多人喜欢食用冰冷、生冷的食物。长期饮用冰饮料会导致肠胃阳气受损,推动力不足,形成寒湿,导致各种消化问题。治疗原则是温化寒湿,饮食上不宜食用冰品、冰饮、瓜果、生菜等性寒凉的食物。
有哪些食物、茶饮可以改善消化不良?饮食如何调整?
饮食调整方面,可以在食物中多添加一些膳食纤维,例如蔬菜、菇类、五谷杂粮等,不仅可以促进蠕动,还可以减少血糖波动,减少消化不良的疲倦感。
调味料也应选用少油、少盐、低热量的食材,适量添加一些酸味,都是促进消化吸收的好方法。
中医有一些帮助肠胃消化的药食材适合做成茶饮,例如麦芽茶,或是山楂茶、乌梅汤,都是方便取得,可以改善消化不良的茶饮。
麦芽含有促进消化的α-淀粉酶,中医学古籍强调其能助胃气、宽肠胃、化米面果食积,可以促进肠胃蠕动。
山楂则能去油解腻,减少油脂吸收。《本草纲目》记载:凡食物不克化,胸腹胀闷者绝佳。常搭配洛神花一起煮,非常酸爽好喝。
乌梅酸甘味美,可以增进食欲,适量使用,都可以达到整肠健胃、增进代谢。在大吃大喝之余,能降低身体负担。
改善消化不良的穴位有哪些?
对于消化不良、肠胃不适的民众,居家可藉由按摩穴位的方式增进消化功能,促进肠胃道的蠕动,加速排除胀气。
- 小腿前外侧的「足三里」、「丰隆」穴,都是调理脾胃的常用穴位。可以增进食欲,促进消化,常吃高糖、高油,身体痰湿重的人,常按这两个穴位可以帮助消除水肿。
足三里穴
部位:从膝盖外侧下方凹陷(外犊鼻)处,向脚踝方向延伸4根手指宽(3寸),距离胫骨外缘一寸的地方。
功效:调理脾胃、培补元气。
丰隆穴
部位: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二横指(中指)处。
功效:和胃气,化痰湿,清神志。
- 如果肠胃胀气明显,可以多多按压公孙穴以及手部养老穴,每次1~2分钟,轻微酸麻即可。
公孙穴
部位:位于脚掌足弓的内侧,第1跖骨基底前下方凹陷处。
功效:整肠健胃、促进食欲。
养老穴
部位:前臂背面尺侧,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陷处。
功效:治打嗝胀气、落枕、肩痛。
- 手部的合谷穴及曲池穴,时而揉压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避免宿便积累。
合谷穴
部位:位于手背的第二掌骨的中点处,偏向拇指侧。
功效:疏风解表、止痛安神。
曲池穴
部位:位于肘横纹的外侧(桡侧)尽头处。
功效:清热利湿、调和气血。
是否能快速解决消化不良的方法?
最简单促进消化的方式就是增加肠道的活动,可以在吃饱饭15分钟内,起身活动,在餐厅附近轻松走一走,不要急着坐下或躺下,可以增加蠕动。
也可藉由手部按摩腹部的方式增进消化功能,促进肠胃道的蠕动。
摩腹法-泻法:促进排便、预防便秘
先将双手掌心搓热,将手掌心放在肚脐上,从肚脐顺时针慢慢推摩,重复50 次,重复约5分钟。按摩时因为促进肠胃道蠕动,所以会岀现排气、饥饿感等都属于正常现象,无须担心。
摩腹法-补法:腹泻、大便不成形
先将双手掌心搓热,将手掌心放在肚脐上,从肚脐顺时针慢慢推摩,重复50 次,重复约5分钟。按摩腹部的时候,只需使用双手,不必另选工具。力度需均匀缓慢,以无不适感为準,不应有疼痛感。
医师小叮咛:平日应该如何保护肠胃,预防消化不良?
- 大口吃菜,多元饮食
黄帝内经非常注重饮食对身体的调养,《素问·藏气法时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多樣攝取各式食材的重要性,不挑食,才能攝取充足的多種營養成分。
台灣癌症基金會統計,九成國人纖維攝取度不足,平均男性每天攝取13.7克、女性14克,距離衛服部每日纖維建議量25~35克,至少還差一半。
比起高度開發的國家,開發中的國家例如非洲,居民普遍食用各式各樣的植物,大多是未經加工的食材,腸道菌多樣性就較高,腸道中能分解膳食纖維的益生菌也較多,不容易脹氣、排便也較順暢,大幅度減少腸胃道疾患的比例。
- 適當烹調、細嚼慢嚥
除了吃到七分飽之外,孔子也提到他的養生方法:「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精」指的不是「精緻」,而是指新鮮、營養的食材,經過烹調加熱,以利消化。明•高濂《遵生八箋》也提到:「不以脾胃暖冷物、不以脾胃軟硬物、不以脾胃熟生物」。
中醫注重脾胃功能,主張細嚼慢嚥。建議減少攝取生冷、堅硬難消化的食物。尤其老年人,腸胃功能退化,《華佗食論》說:「食物有三化: 一是火化,即煮爛; 二是口化,即細嚼; 三腹化,即入胃自行消化。老年人唯借火化,磨運易而輸精多。」建議將食物煮軟煮爛,較容易消化、吸收,減少腸胃道消化的負擔。
- 按時排便,多喝水
一般情況下,正常人每天會排便1到2次,顏色為棕色,便量約在100~200公克,建議能建立良好的排便習慣,每天固定時間將廢物排除。
要避免便秘有三個要素: 充足的水分、充足的纖維素及適量的油脂。充足的水分可以幫助毒代謝廢物的排除,但如果有胃食道逆流問題,記得將食物和水分離,以利足夠胃酸消化食物。
- 睡眠充足,睡前不飲食
中醫說:「胃不和則臥不安。」中醫認為,養腸胃,首先要睡得好。恩主公醫院中醫部主任張晉賢指出:現代人久坐、動的少,氣血循環不佳,建議平常可以多動,打打八段錦,吃完飯後輕微散步助消化。
睡前三小時則不建議吃東西,且盡量避免睡前吃豆類、洋蔥、芹菜等容易產生氣體的食物,避免脹氣及影響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