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期货:大商所教你规避价格风险
玉米期货:大商所教你规避价格风险
玉米期货作为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多年来在大商所的支持下,为玉米产业链提供了有效的避险方案。无论是农户还是大型企业,都能通过玉米期货规避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例如,海大集团通过玉米期货成功稳定了饲料成本,而桦川县的种植户王大江也得益于“保险+期货”项目,成功抵御了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快来了解如何利用玉米期货,让你的投资更安心吧!
玉米期货: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
玉米期货是大连商品交易所(简称“大商所”)上市的重要农产品期货品种,交易代码为C。其合约交割月份为1、3、5、7、9、11月,交易单位为10吨/手,涨跌停幅度为上一交易日结算价的4%。自2015年以来,大商所累计支持开展了195个玉米“保险+期货”项目,覆盖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南、河北等18个省(区),涉及现货量1125万吨,惠及农户11.4万人,实现理赔5.98亿元。
玉米期货的风险管理应用
玉米期货不仅可以直接交易,还可以通过各种期权策略进行风险管理。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风险管理策略:
保护性看跌期权:适用于担心玉米价格下跌的投资者。通过购买看跌期权,投资者可以在玉米价格下跌时以约定价格卖出玉米,从而锁定最低卖出价格。
备兑看涨期权:适用于持有玉米现货或期货的投资者,希望通过卖出看涨期权来增加收益。投资者在持有玉米的同时,卖出看涨期权,从而在玉米价格稳定或小幅上涨时获得额外的期权费用收入。
跨式期权:适用于预期玉米价格将出现大幅波动的投资者。投资者同时购买相同执行价格的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如果玉米价格在到期日大幅上涨或下跌,投资者可以通过行使期权获得收益。
实际案例:保险+期货模式
“保险+期货”模式是大商所首创的农产品期货服务“三农”的新模式。该模式通过期货公司和保险公司合作,为农户提供价格保险。当玉米实际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农户即可获得保险公司赔付。保险公司则通过向期货公司购买场外期权转移承保玉米的价格下跌风险,期货公司再通过期货市场实现风险的再转移。
以黑龙江省桦川县为例,自2016年以来,该县已连续8年落地“保险+期货”项目。特别是在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该项目助力全县旱田种植区玉米种植户人均收入实现4000余元,远高于当时人均3550元/年的脱贫标准。在内涝减产、价格下行的2019年,该项目实现了亩均268.34元、全县共计8787万元的赔付,赔付率达376%,有效保障了玉米种植户的收益。
最新政策动向
受中储粮扩大增储以及临近春节上量减少的影响,近期玉米期货全线拉涨。其中主力2505合约最高运行至2298,周度上涨1.82%,远月主力2509合约最高触及2340,周度上涨1.70%。国家为缓解国内供应过剩压力,提振玉米价格,保护农民收入,已开始限制大麦和高粱进口,控制粮食进口数量。
玉米期货作为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不仅帮助农户和企业规避价格风险,还通过“保险+期货”模式创新服务“三农”,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市场机制的完善,玉米期货必将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