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经济新动向:京津冀协同下的创新之路
天津经济新动向:京津冀协同下的创新之路
天津社会科学院最新发布的《2024—2025天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报告》显示,天津正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战略机遇,积极推动创新驱动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报告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天津宏观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固定资产投资总体平稳,新型消费持续壮大,外贸总体稳中有进,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
京津冀协同:天津发展的新引擎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一环,天津在2024年通过“六链五群”协同推进,引进项目73个,总投资360亿元,重点推进产业协同和技术创新。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不断完善“国家+省市+部门”推进体系,深化部市合作,推动与工信部签署新一轮部市战略合作协议,聚焦京津冀产业协同等六大方面加强合作,积极争取国家层面政策支持,围绕产业基础再造、中小企业发展等领域,争取到国家专项资金5.3亿元。
在产业协同方面,京津冀三地协同推进“卡点”攻关,组织实施两批京津冀高精尖产业筑基工程项目揭榜,联合实施车规级芯片等一批产业攻关项目,巡航控制、车载操作系统等一批“卡点”基本实现国产技术规模应用,7万吨大型模锻挤压液压机成套装备、航空航天大型龙门铺放装备等核心技术产品实现突破。启动建设首批17家涵盖京津冀重点高校、院所、龙头企业的产业链创新联合体,为“卡点”攻关提供有力支撑。
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2024年,天津科技创新成果显著。天开高教科创园“一核两翼多点”布局持续拓展,注册科技型企业累计超过2600家,组建39只科创基金。全国重点实验室达到17家,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0项,华海清科高端集成电路抛光设备加速产业化,合源生物创新药扩大临床应用,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上线运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均突破1.2万家。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1%,航空航天、车联网、信创等产业保持两位数增长,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分别增至283家、38家。
在天津大学,马雷教授及其科研团队攻克了石墨烯电子学关键技术难题,打开了石墨烯带隙,为我国在电子元器件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奠定了基础。在滨海新区,创新平台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效果显著,各平台共取得52项技术突破。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构建了微生物蛋白、健康糖等生物制造工艺和路线,已完成吨级或百吨级中试。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孵化企业天津华慧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开发出薄膜铌酸锂电光调制器PDK,为全国首个标准器件库。
港口建设: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天津港2024年货物吞吐量达4.93亿吨,同比增长3%,并积极探索“港口经济”新模式。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实现了全自动化作业。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优化了货物装卸、转运和堆放的全流程,大幅提升了作业效率。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薄文广指出,港产城深度融合是一种多维度的互动,既要实现以港兴产、以港兴城,也要以产带港、以产促城,还要以城育港、以城聚人,让港产城相互赋能。天津港开通的“车厘子快线”已经带动了水果供应链贸易、冷链物流、仓储等产业的发展。
国际消费中心:提升城市竞争力
天津正积极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聚力融合全球消费资源,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一批文商旅深度融合的地标商圈。同时,天津还在海洋装备、绿色石化、航空航天、新能源等制造业上发力,这些都属于适港、临港产业。着力打造的还包括现代服务业,比如跨境电商、海洋文旅等都有广阔前景。
展望未来:京津冀协同下的新机遇
天津正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牵引,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支撑,以港口建设和国际消费中心打造为突破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未来,天津将继续发挥区位优势,深化与北京、河北的协同合作,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一极。同时,天津也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为京津冀地区的整体繁荣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