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艳、程雷谈被拐儿童融入社会:需要专业心理辅导和长期的社会支持
张宝艳、程雷谈被拐儿童融入社会:需要专业心理辅导和长期的社会支持
近日,“宝贝回家寻子网”创始人张宝艳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程雷,就如何帮助被拐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张宝艳指出,被拐儿童在回归原生家庭时往往会面临严重的身份认同危机。这些孩子在新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已经形成了对“养父母”的情感依恋。当他们回到亲生父母身边时,需要重新建立对原生家庭的身份认同,这一过程往往充满困惑和矛盾。一些孩子会在两个家庭的情感拉扯中感到迷茫和痛苦,自我定位失调。
程雷则从法律和制度层面提出了建议。他认为,目前我国在被拐儿童的事后救助方面还存在法律空白。虽然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有一些零星规定,但对于成年后的被拐儿童的救助,刑事诉讼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他建议在刑诉法中完善国家救助制度,同时加强司法机关与政府各部门以及民间组织的合作,共同构建完善的救助机制。
这些观点得到了多个实际案例的印证。例如,在“梅姨案”中,被拐儿童欧阳佳豪与父亲相认时已22岁,19年的分离使父子间缺乏共同话题。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钟彬身上,他认亲后甚至没有给亲生父母留下联系方式。这些案例表明,被拐儿童在回归原生家庭后,往往会因为长期分离而产生情感疏离,重建亲密关系变得异常艰难。
面对这些挑战,专家们提出了多方面的应对措施。在家庭层面,家长需要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关爱和陪伴,避免急于求成,同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以促进亲子关系的恢复。社区和学校则应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并通过定期回访等方式关注其心理状态。政府和社会组织需要建立完善的救助机制,提供临时安置服务、心理辅导及职业培训等支持,帮助儿童逐步恢复正常生活。
从国际经验来看,特殊儿童融入普通学校需要建立系统的支持体系。例如,在一些国家,影子老师制度为特殊儿童提供了专业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环境。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以建立更加完善的被拐儿童救助和融入机制。
总之,被拐儿童回家后的康复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需要家庭、社会和专业机构共同努力,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