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主持人如何玩转历史文化?
《典籍里的中国》:主持人如何玩转历史文化?
一档现象级文化节目
2021年,一档名为《典籍里的中国》的节目横空出世,迅速在观众中掀起了一股“典籍热”。这档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大型文化节目,采用独特的“文化访谈+戏剧+影视化”表达方式,将晦涩难懂的古籍典故变得生动有趣,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为节目的核心人物,主持人撒贝宁和王嘉宁的表现可圈可点。他们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要有较强的现场掌控能力和应变能力。撒贝宁以其丰富的主持经验和稳健的台风著称,王嘉宁则以清新自然的主持风格受到观众认可。
主持人的“魔法棒”
在《典籍里的中国》中,主持人就像是一个“魔法师”,他们手中的“魔法棒”就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出色的主持技巧。撒贝宁和王嘉宁的搭档组合,为节目增色不少。
撒贝宁的主持风格沉稳大气,他善于用幽默的语言化解现场的尴尬,同时又能不失时机地抛出深奥的问题,引发专家和观众的思考。王嘉宁则以其亲和力和敏捷的思维,很好地平衡了节目的节奏,让整个节目既不失学术性,又不失趣味性。
在第一季第一期节目中,他们聚焦《尚书》,邀请了钱宗武、蒙曼等学者,由倪大红饰演伏生。撒贝宁用他特有的幽默感,将《尚书》比作“古代的政治教科书”,让观众瞬间对这部典籍产生了兴趣。王嘉宁则通过与专家的互动,将《尚书》中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让观众仿佛穿越到了那个年代。
点石成金的魔力
主持人在节目中发挥的作用,不仅仅是引导流程和活跃气氛,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将深奥的历史文化知识转化为观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内容。这种“点石成金”的能力,正是撒贝宁和王嘉宁的过人之处。
在解读《道德经》时,撒贝宁用“上善若水”的理念,结合现代生活中的例子,让观众明白“水”的智慧。王嘉宁则通过与专家的对话,将《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这些深奥的思想。
观众的“知音”
《典籍里的中国》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主持人与观众之间的良好互动。撒贝宁和王嘉宁就像是观众的“知音”,他们能够准确把握观众的兴趣点和疑惑点,及时做出回应。
在解读《史记》时,有观众对“太史公曰”表示好奇,撒贝宁立刻解释说:“这就像是我们现在写文章的‘编者按’,是司马迁对历史事件的个人看法。”这种贴近生活的解释,让观众豁然开朗。
成功的秘诀
《典籍里的中国》第一季创下同类型题材节目的收视新高,全网话题阅读量及播放量超60亿次。观众普遍认为节目形式新颖,内容深入浅出,能够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而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撒贝宁和王嘉宁的辛勤付出。
他们不仅需要在节目中保持高度的专注和活力,还需要在台下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为了更好地解读典籍,他们阅读了大量的历史文献,与专家学者进行深入交流。正是这种严谨认真的态度,让他们能够在节目中游刃有余,为观众带来一场场精彩的文化盛宴。
未来的期待
《典籍里的中国》的成功,为文化类节目的制作提供了新的思路。而撒贝宁和王嘉宁的主持组合,也成为了文化节目主持人的标杆。他们用行动证明,一个优秀的主持人,不仅要有出色的主持技巧,更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我们期待在未来能看到更多像撒贝宁和王嘉宁这样的主持人,用他们的智慧和热情,带领观众在浩瀚的文化海洋中畅游,让更多的年轻人爱上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