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变迁史:从电视到手机屏幕的记忆
春晚变迁史:从电视到手机屏幕的记忆
从1983年首次直播至今,春晚已经走过了40多个年头。这期间,它不仅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也亲历了媒体传播方式的革命性转变。从早期的电视直播到如今的多屏互动,从被动观看到沉浸式体验,春晚的变迁史折射出中国媒体发展和观众习惯的演变轨迹。
从电视直播到VR/AR:技术革新的40年
1983年,第一届春晚通过电视直播的方式与观众见面,开启了中国电视文艺的新篇章。此后数十年,春晚一直是中国人除夕夜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春晚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电视直播方式,而是不断引入新技术,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
2023年春晚首次采用了“百城千屏+云听”双平台同步直播模式,让无法守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也能实时观看。同年,歌舞节目《当“神兽”遇见神兽》运用VR三维影像绘制技术,让麒麟、凤凰等古代神兽“走出”古籍,与小朋友同台演出。这种虚实结合的表演方式,不仅让节目更具观赏性,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
扩展现实(XR)技术则让歌手实现了“云演出”。2021年春晚,受疫情影响,刘德华、周杰伦等歌手通过XR技术完成“云演出”,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让观众在家中就能欣赏到如同现场般的表演。
收视率下滑与多屏时代的到来
尽管春晚的制作水平和技术手段不断提升,但其收视率却呈现下滑趋势。据天眼查数据显示,近十年春晚的收视率从巅峰时期的超过40%逐年下滑,如今已稳定在20%左右。这一变化背后,是观众观看习惯的根本性转变。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观众不再局限于电视屏幕观看节目。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兴起,让随时随地观看节目成为可能。人们更倾向于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观看节目,并与朋友实时互动,分享观点。这种多屏观看的习惯,使得传统电视的观众大量分流。
从被动观看到互动参与
面对观众习惯的变化,春晚也在积极谋求转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增加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
2015年,腾讯作为春晚新媒体互动合作伙伴,通过微信红包玩法吸引了数以亿计的用户参与,开启了春晚与互联网平台合作的先河。此后,阿里、抖音、快手等互联网平台纷纷加入春晚赞助行列,通过各种互动玩法吸引年轻观众。
2025年,哔哩哔哩(B站)成为首个全程同步直播央视春晚的平台,这标志着春晚在年轻化、互动化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B站将为春晚定制独特的互动功能,包括弹幕、分享等年轻人喜爱的互动方式,让观众从被动观看转向主动参与。
内容创新:适应不同媒介特点
在新媒体环境下,春晚的节目形式也在不断创新,以适应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
2021年春晚首次采用了分区域多点扩声方式设计的扩声系统,精准调控各区域音箱的音量,为现场观众营造了良好的视听环境。2022年春晚首次使用LED屏幕打造720度穹顶空间,巨幕穹顶设计让观众置身于表演空间,成为节目的组成部分。
在节目内容上,春晚也开始尝试更多元化的表达方式。例如,2021年春晚推出了创意表演《牛起来》,融合了歌舞、戏曲、街舞等多种艺术形式,通过智能机器人和虚拟现实技术,打造了一个科技感十足的舞台。
展望未来:传统与创新的融合
从电视到手机屏幕,从录播到直播,从单一渠道到多屏互动,春晚的变迁史见证了中国媒体技术的进步和观众习惯的演变。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挑战,春晚正在通过技术创新和内容革新,努力吸引年轻观众,提升观众参与感。
2025年的春晚,我们或许将看到更多融合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科技的创新节目。无论是通过B站的弹幕互动,还是通过VR/AR技术打造的沉浸式体验,春晚都在努力适应新时代的传播环境,让这道文化大餐继续滋养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春节记忆。
春晚的变迁,不仅是技术的进步和形式的创新,更是一次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革新。在这个过程中,不变的是春晚作为中国人春节文化符号的地位,以及它承载的美好祝愿和文化传承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