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堂要不要“起立”?这场争论背后有深意
大学课堂要不要“起立”?这场争论背后有深意
“上课起立”这一传统礼仪,近期在多所高校引发热议。据报道,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沈阳科技学院等高校相继发布通知,要求学生在上课前起立向老师问好。这一举措在中小学早已司空见惯,但在大学校园里却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支持者认为,这一礼仪规范有助于传承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正如一位学者所言:“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对‘传道授业解惑’者的尊重,最能体现儒家文化的‘礼’。”这种观点认为,通过“起立”这一简单的动作,可以培养学生的敬畏之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然而,反对的声音也不容忽视。有观点指出,这种形式化的礼仪与大学倡导的平等精神相悖。“大学生不爱上课”背后,其实是教学内容与学生诉求发生脱节的尴尬;经济学家马光远也曾批评中国大学教育完全跟社会脱节……这些专家、学者等的观点已经指出:大学关注的重点应在于教育本身;而不应为本不存在争议的礼仪问题浪费精力。
这一争议背后,折射出传统与现代、形式与实质的矛盾。在中小学阶段,由于学生自制力相对较弱,通过外在的礼仪规范来维持课堂秩序是必要的。但到了大学阶段,学生大多已成年,更需要的是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自由的学术氛围。正如一位教师所说:“真正的尊重不是流于形式,而是发自内心。在高校里,学生对教师的尊重,更多源自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人格魅力。”
从国际视角来看,在强调平等的教育体系中,这种形式化的礼仪可能较少见。在许多西方国家的大学里,师生之间的互动更注重平等和开放,而非外在的礼仪规范。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尊重教师,而是将尊重更多地体现在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中。
那么,大学课堂是否还需要“上课起立”这样的礼仪规范呢?答案或许在于平衡。正如一位专家所言:“大学课堂起立规范的存在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否需要继续延续还需进一步分析探讨。”关键在于如何在传承尊师重教传统的同时,又不失大学应有的开放性和平等精神。
或许,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大学的做法,将决定权交给师生。比如,有的学校会根据课程性质和师生关系,灵活处理课堂礼仪。在一些小型的讨论课上,师生可能更倾向于平等的交流方式;而在大型的讲座课上,适当的礼仪则有助于维持课堂秩序。
总之,“上课起立”这一传统礼仪在大学校园里的存废,反映了教育理念的变迁。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礼仪问题,更关乎我们如何在传承文化与追求现代教育理念之间找到平衡。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就在于其拥有的开放性土壤。在这样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中,大学应该有信心通过潜移默化或者更为治本的方式,实现规范课堂礼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