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民间艺术 在现代文化场馆中发光发亮(图)
让传统民间艺术 在现代文化场馆中发光发亮(图)
近日,备受瞩目的“泥人张世家张宇雕塑作品展”在天津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是中国著名雕塑家张宇的首次个展,共展出92件(套)力作,题材涵盖历史人物、市井百态以及神话传说。作为泥人张世家第六代传人,张宇在坚守泥人张世家彩塑技艺传统根基的同时,大胆探索现代艺术表达形式,为泥塑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力。此次展览是他个人艺术作品的展示,也是泥人张世家传承与发展历程的写照。
“泥人张”近百件经典作品 讲述六代人百余年故事
近日,记者来到天津美术馆“泥人张世家张宇雕塑作品展”展览现场,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排排摆放着“泥人张”经典作品的玻璃展柜。展柜中的泥塑色彩鲜艳,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无一不彰显着传承百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津“泥人张”彩塑焕发的勃勃生机。
展览的一侧用简单的文字和图片介绍天津“泥人张”走过的百余年历史。“泥人张”彩塑由六代人传承至今,每代人在创作题材上都有创新。张宇作为泥人张世家的第六代传人,自幼受家族艺术氛围的熏陶,在继承泥人张世家彩塑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以独特的视角和泥塑语言,赋予泥土灵动的生命。
来自山东的王先生利用寒假的时间带领家人来到天津旅游,在天津美术馆参观的时候,正好赶上“泥人张世家张宇雕塑作品展”,便进来一探究竟。王先生说,“我父亲早年来天津出差,就曾带回一件‘泥人张’彩塑,当时我就觉得这件彩塑异常精美,至今仍把它摆放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这次来天津游玩,没想到赶上了‘泥人张世家张宇雕塑作品展’,能够在美术馆里一次性看到这么多‘泥人张’的作品,真是大饱眼福,过两天我还要带家人去古文化街的泥人张世家店铺,再去挑选一件作品带回家作为纪念。”
据泥人张世家绘塑老作坊副总经理李丹介绍,此次展览展出张宇的作品79件(套),如《孔子抚琴》《狮子钟馗》《忠义千秋》《紫气东来》和民俗题材三百六十行系列作品等,同时,展览还陈列了世家历代大师的13件(套)经典之作,如创始人张明山先生创作的《余三胜戏装像》、第二代张玉亭先生创作的《吹糖艺人》《钟馗嫁妹》等,清晰勾勒出泥人张世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传承轨迹,彰显了这一艺术世家从传统技艺到现代表达的创新发展历程。
其中,有几件作品尤为值得关注。第一件就是张宇的作品《孔子抚琴》,2016年,张宇创作的另一件《孔子抚琴》曾被钓鱼台国宾馆收藏。《关公》《钟馗》《紫气东来》和民俗题材三百六十行系列作品之《剃头》《训鸟人》《卖瓜者》等,深受来自全国各地的民众及爱好者关注和喜爱。
同时,展览中还展出了创始人张明山先生18岁创作的成名作《余三胜戏装像》,该作品是中国最早的“以戏装人物形象记录”的雕塑作品,也是中国京剧史的重要参考。还有第二代张玉亭先生创作的《吹糖艺人》,该作品于1915年荣获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誉奖,1996年11月5日中国邮电部以“泥人张”彩塑为主题出版并发行了邮票,该作品是登上邮票的四套作品之一。张玉亭先生的《钟馗嫁妹》被西方评为中国近现代最早的批判现实主义的雕塑作品,该套作品也曾在天津博物馆展出。
李丹表示,让“泥人张”彩塑在传承经典的同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一直是张宇创作的重点,“在保留‘泥人张’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张宇先生的作品线条更加灵动活泼,在细节处理上,更强调现代审美观念下的感受,例如人物的服饰褶皱、表情变化等细节更符合现代审美,而在色彩运用上,既保留了传统色彩,符合文人审美的沉稳大气,又适当增加了一些鲜明活泼的色彩组合,提升作品的视觉冲击力,更符合当代人的色彩审美习惯。”
续写传统艺术的现代传奇 文化传承需要更多新方式
如何让传统技艺的传奇在新时代续写新的篇章,一直是中国传统技艺面临的主要问题,对此“泥人张”第六代传人张宇有自己的思考,此次将“泥人张世家张宇雕塑作品展”选在天津美术馆展出,也是经过这方面的考量。
“选择在天津美术馆举办‘泥人张’个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文化传播影响力大,天津美术馆不仅是艺术家展示艺术作品的平台,还是市民普及高雅艺术、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宣扬城市文明的窗口,以及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场所,在文化传播和艺术交流方面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在天津美术馆办展览能够让更多的观众欣赏到泥人张世家的雕塑作品,促进‘泥人张’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张宇说,“其次是展览经验丰富,天津美术馆曾举办过众多国内外知名艺术家的个展和群展,以及各类高质量的艺术展览活动,具有丰富的展览策划、组织和执行经验,能够确保‘泥人张世家张宇雕塑作品展’的顺利进行。最后是地理位置优越,天津美术馆位于天津市河西区平江道,处于天津城市标志性文化建筑群之中,交通便利,人流量大,便于吸引更多的观众前来参观展览,提高展览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人张”在非遗传承和文化宣传方面,都倾注了不少心血,近年来,由天津市南开区泥人张美术馆承接彩塑展览及讲座数十场;在南开区档案馆设立“泥人张”常设展览;在天津大学、上海同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举办《有相之道》——泥人张世家作品巡回展;并参加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气象万千——中国非遗保护实践”主题展等展览活动。“泥人张”将传统文化以泥塑作品的形式展现给世人,让更多的青年人参与到传统文化中,零距离接触泥塑艺术,感受匠人精神。
同时,“泥人张”在南开大学、天津城建大学、耀华中学、西青中专等多所高校及中学进行弘扬传统文化的讲座,树立青少年的文化自信,提升文化修养,希望通过开展传统文化特色美育活动,达到以美育人、以美育德的目标。“泥人张”相关书籍的出版,也使泥人张世家的艺术成果得以传承和延续,成为雕塑艺术史研究的重要补充。
张宇表示,未来,“泥人张”作为一个文化品牌,将会继续肩负传承与弘扬传统艺术的使命,“一方面,深入挖掘文化底蕴,精心策划主题展览,展现其独特魅力;另一方面,加大教育推广力度,与高校紧密合作,开展丰富多样的手工体验和知识讲座活动,让更多人尤其是青少年领略非遗之美。同时,持续优化场馆设施与服务,为‘泥人张’艺术的传承发展搭建更广阔的平台,使其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成为文化传承与交流的重要阵地。”
创新活动内容为传统艺术传播赋能 打造文化名片满足多元化文艺需求
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化的美术馆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其举办的特色展览不仅是艺术展示的窗口,更是文化交流和公众教育的平台。通过特色展览展示经典艺术作品,不仅使观众能够近距离接触并了解艺术史上的重要作品,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如今,美术馆的特色展览已然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提升了城市的品牌形象,同时也为公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生活,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据天津美术馆馆长马驰介绍,2024年,天津美术馆成功举办了35场风格各异、主题多元的展览,涵盖了绘画、雕塑、摄影、书法篆刻、非遗文化等多个领域,充分展现了艺术的多样性与包容性,满足了不同观众群体对艺术的多元需求。全年累计接待观众约63万人次。
乙巳蛇年的脚步越来越近,春节即将来临。在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情感与团圆梦想的节日中,一年一度的天津美术馆“美术馆里过大年”春节系列文化活动也将隆重登场。今年,天津美术馆将结合“乙巳蛇年传统年俗”与“京津冀非遗过大年”两大主题,为游客奉上十余场精彩活动。例如,制作抱福桶和花灯,了解汉代瓦当的历史由来并学习制作,体验用黏土制作吉祥兔儿爷等,从大年初一到初七,每天在天津美术馆都有这样的特色体验活动,用艺术的方式“艺”起过年。
同时,为了传播中国传统非遗文化,2025年2月5日至2月9日,天津美术馆还将举办“金石为信”少儿篆刻寒假研修班,由天津美术学会会员、荣宝斋(天津)签约新锐画家刘同彬担任教师。刘同彬表示,“篆刻是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方寸之间能够表现很多内容。天津美术馆开办这样的课程,对篆刻文化的传承、传播和推广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很多同学在学习期间,不仅对篆刻相关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产生了学习临摹、创作篆刻作品的愿望。通过这个课程,孩子们更加深入地融入了篆刻的创作过程中,对传统非遗文化的传承和普及提供了助力作用。”
2025年1月23日至3月23日,天津美术馆还将推出“经纬记忆·毯城相约”首届天津市“AI数字艺术与地毯文化融合艺术展”,以天津传统地毯工艺为艺术语言,运用人工智能艺术设计(AIGC)技术,以《引滦入津图》画卷为源,探索AI数字艺术的跨媒介表达形式,呈现新质生产力为城市文化生活带来的新形式、新活力、新媒介。
2025年3月15日至6月29日,“启智开新——严智开与天津市立美术馆”特色展览也将与游客见面。1930年10月1日,天津市立美术馆在中山公园内成立,隶属于天津市教育局,馆长为严智开。通过此次展览,希望能够发掘研究天津市立美术馆在天津近代美术史、中国近代美术史中的地位、贡献,以及对当今天津美术事业的深远影响,丰富中国近代公立美术事业的研究内容。
马驰表示,“新的一年,天津美术馆将在‘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上下功夫,为促进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继续推出更多更好的艺术活动,让广大市民及游客朋友充分感受到天津独特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