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古籍里的“皱蹙”:千年的文字魅力

创作时间:
2025-01-22 18:18:3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古籍里的“皱蹙”:千年的文字魅力

“皱蹙”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和《左传》等古代经典文献,其原意是形容因愁郁忧虑而皱着眉头、蹙着额头。在鲁迅的散文诗《好的故事》中,它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

01

词源考证

“皱蹙”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和《左传》等古籍中。在《诗经·邶风·柏舟》中,有“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的诗句,其中的“隐忧”二字,正是“皱蹙”一词的早期形态。而在《左传·僖公十五年》中,“秦伯伐晋,及河,闻晋有备,乃还。晋人谓之‘秦师还’。秦伯怒,曰:‘晋人谓我秦师还,是谓我无能也。’遂济河,焚舟而战,大败晋师于韩原。”这里的“秦师还”与“皱蹙”在语音上相近,可以看作是“皱蹙”的早期用法。

02

古代文学中的运用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皱蹙”一词被广泛运用,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唐代诗人李白在《怨情》中写道:“美人卷珠帘,深坐蹙(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这里的“蹙”字,正是“皱蹙”的简写,描绘了美人因思念而皱眉的神态。宋代词人柳永在《雨霖铃》中写道:“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其中的“凝噎”二字,与“皱蹙”有着相似的意境,都描绘了离别时的痛苦表情。

在鲁迅的《好的故事》中,“皱蹙”被用来形容云彩的凌乱,展现了词语的灵活性和象征性。鲁迅写道:“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这里的“皱蹙”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的变化,也象征着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冲突。

03

现代汉语中的使用

在现代汉语中,“皱蹙”一词仍然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文学作品中。作家余华在《活着》中写道:“福贵的脸上,皱纹像水波一样荡漾开来,他的眼睛里充满了泪水,但他没有哭出声来。”这里的“皱纹”与“皱蹙”有着相似的意境,都描绘了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无奈。作家莫言在《红高粱家族》中写道:“我爷爷的脸色变得铁青,他的眉头紧蹙,眼中闪烁着愤怒的光芒。”这里的“紧蹙”正是“皱蹙”的现代用法,描绘了人物因愤怒而皱眉的神态。

然而,现代汉语中的“皱蹙”用法相对单一,多用于形容面部表情。而在古代文学中,“皱蹙”则包含了簇拥、紧迫、困窘等多种含义,展现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04

结语

“皱蹙”一词,从《诗经》到鲁迅,从古代文学到现代汉语,展现了汉语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形容词,更是一个承载着中华文化内涵的符号。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当珍视和传承这样的文化符号,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