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改货币化安置重启:政策效果、居民满意度与市场影响
棚改货币化安置重启:政策效果、居民满意度与市场影响
棚户区改造中的货币化安置政策,自2015年大规模实施以来,不仅有效改善了棚户区居民的居住条件,还对房地产市场和宏观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近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宣布将通过货币化安置方式新增实施100万套城中村改造,这一政策的重启引发了广泛关注。
政策背景与实施效果
棚改货币化安置,是指政府部门直接以货币形式补偿被拆迁棚户区居民,后者再用这笔补偿款到商品房市场上购置住房。这种安置方式赋予了居民更大的选择自由度,既能满足个性化需求,又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2015-2018年是棚改货币化安置的高峰期。据统计,这一时期全国棚改实际开工2442万套,总投资达6.26万亿元。其中,棚改专项贷款是主要资金来源,国开行、农发行两大政策性银行累计提供4.53万亿元,占比高达72%。此外,中央补助、地方自有资金和其他性质的资金来源(如商业银行贷款、棚改专项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居民视角的评价
棚改货币化安置得到了棚户区居民的普遍认可。根据相关调查,居民对棚改政策的满意度较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安置补偿:货币化安置方式让居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经济补偿,改善了家庭财富状况。
- 工程质量:选择自主购买商品房的居民,普遍对新房的质量和环境表示满意。
- 基础设施:新居住区的配套设施更加完善,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房地产市场影响
货币化安置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尤为显著。2015-2018年,全国棚改货币化分别去化库存1.5亿、2.5亿、3.1亿和2.5亿平米,占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的比例约为15%。这一政策有效缓解了三四线城市的库存压力,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本轮新增100万套城中村改造,预计将进一步带动住宅销售。据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分析,这将与当前的保交房工作相结合,重点消化现房库存。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则认为,货币化安置的规模后续将大概率超出100万套,这对于消化存量、优化增量,直至库存压力消解,市场形成预期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展望
与2014年的棚改相比,本轮货币化安置政策有其独特之处:
- 更加注重与现房库存的结合,提高安置效率
- 资金来源更加多元化,包括专项借款、专项债等
- 政策设计更加精细化,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灵活调整
然而,政策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如何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避免新增地方债务风险;如何平衡各方利益,确保政策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等。这些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总体而言,棚改货币化安置政策的重启,体现了政府在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决心和智慧。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实,我们有理由期待,这将为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