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黄帝内经》中的望舌智慧:从古代经典到现代科学

创作时间:
2025-01-22 18:19:2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黄帝内经》中的望舌智慧:从古代经典到现代科学

“舌为心之苗,居口中,脏腑之气发现于口者,多着于舌。”这句流传两千多年的经典论述,出自中国古代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不仅系统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和治疗原则,更首次记载了望舌这一独特的诊断方法。

望舌,又称舌诊,是通过观察舌质、舌苔和舌下络脉的变化,来了解人体健康状况的诊察方法。《黄帝内经》中详细记载了舌与内脏之间的关系,指出“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苔由胃气所生”。这种独特的诊断方法,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实践与总结,逐渐成为中医诊断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望舌主要包括望舌质和望舌苔两方面。舌质,即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依赖于脏腑气血的濡养。望舌质通过观察舌的神、色、形、态来了解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舌苔是指舌面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望舌苔通过诊察苔质和苔色来了解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邪正的盛衰。中医认为,察舌质重在辨正气的虚实,也包括邪气的性质;察舌苔重在辨邪气的浅深与性质,也包括胃气之存亡,无论二者单独变化还是同时变化,都应综合诊察。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舌的变化迅速而明显,能较为客观地反映疾病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邪正的盛衰及病势的进退,是临床上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例如,淡白舌多见于气血两虚、阳气不足的患者;红舌一般表明身体实热或阴虚化热;紫舌多见于血液循环不畅者;黄舌则可能与湿热、肝胆问题有关。舌苔的厚薄、干湿、腻腐等变化,也能反映病情的轻重和进退。

值得注意的是,舌诊的效果依赖于医生的经验和技能。因此,看舌辨病是一项专业的诊断技能,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尽管如此,现代科学已经证实了舌诊的科学性。伊拉克中等技术大学和澳大利亚南澳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看舌辨病”的技能。研究者用5260张图像训练机器,使其学会预测不同光照条件下的舌色,并将舌色的异常与疾病匹配起来,训练模型的准确率高达98%。在真实患者测试中,系统的诊断准确率也达到了96.6%。

这一研究成果不仅验证了中医望舌诊断的科学性,也展示了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广阔前景。正如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周静鑫所说:“这项研究成果和技术再次证明中医的智慧。”

从《黄帝内经》到现代医学,望舌诊断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它不仅是中医诊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见证。在现代医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望舌诊断依然以其独特的优势,为人类健康事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