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过后,聊聊北大那些“高龄”建筑的故事
双11过后,聊聊北大那些“高龄”建筑的故事
双11过后,北京大学的校园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学生们穿梭在各个快递点之间,手里拿着大大小小的包裹,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在这个充满现代气息的场景中,两座见证着北大历史变迁的建筑静静地矗立着,它们就是第一教学楼和遥感楼。
第一教学楼:古典复兴的见证者
第一教学楼建于1952年,是北京大学从沙滩红楼迁入燕园后的首批建筑之一。这座三层楼高的建筑采用了典型的古典复兴主义风格,青砖墙体、仿古歇山顶大屋顶,以及精美的斗拱装饰,处处彰显着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
建筑的主入口位于南立面中部,前出三开间雨搭,混凝土柱漆红,雨搭为二层露台,混凝土仿古栏杆栏板。水刷石台基,清水青砖墙体,柱间开大窗,一层顶部饰一圈水刷石腰线,三层窗下海棠芯水刷石饰面,檐部混凝土梁枋,柱间饰三朵一斗三升斗栱,并绘描金彩绘,檐部椽飞绘描金彩绘,布瓦筒瓦屋面,布瓦正脊,两端饰鸱吻,垂脊坐七小兽。
这座建筑不仅是一个教学场所,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见证了北大从老校区迁入燕园的变迁,见证了无数学子在这里度过的青春岁月,也见证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遥感楼:现代主义的里程碑
与第一教学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位于博雅塔南侧的遥感楼。这座建于1984年的建筑,是中国第一栋以遥感冠名的科研楼,也是燕园20世纪80年代的代表性建筑之一。
遥感楼地上4层,局部5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现代建筑,南立面西侧及中部各有一个主入口,入口处有混凝土挑板雨搭,表面饰淡绿色水刷石。建筑西侧为5层,东侧为4层,立面分隔成两个方形体块,混凝土柱竖向分隔体块,富有韵律,柱间开窗。灰白色水刷石饰面,窗下饰淡绿色水刷石,外墙布满藤蔓植物。
这座建筑不仅是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的办公科研场所,更见证了中国遥感技术从起步到发展的历程。它体现了80年代中国建筑的现代主义风格,同时也承载着北大人在科技领域不断探索的精神。
从古典到现代:建筑背后的时代变迁
第一教学楼和遥感楼的对比,不仅仅是建筑风格的差异,更反映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从50年代的古典复兴到80年代的现代主义,这两座建筑见证了中国从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的历史变迁。
第一教学楼的建设时期,中国正处于百废待兴的阶段,建筑风格虽然传统,但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而遥感楼的建设则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建筑风格更加现代化,配备了当时先进的多媒体设备,体现了国家对科技发展的重视。
这两座建筑不仅是北大的地标,更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见证者。它们承载了无数北大师生的青春记忆,见证了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历程。在双11这个充满现代气息的日子里,让我们不禁思考: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楼还是现代化的科研楼,它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北大的故事,传承着北大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