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镜清揭秘《敢问路在何方》:从民工敲饭盒到经典传唱
许镜清揭秘《敢问路在何方》:从民工敲饭盒到经典传唱
“登登等登,凳登等灯。”这熟悉的旋律,伴随着孙悟空从石头里蹦出的场景,已经陪伴中国观众近40载。每当这首《云宫迅音》响起,人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黑白电视机前的夏天。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首经典之作的诞生,背后却充满了曲折和坚持。
1983年,41岁的许镜清接到一通改变命运的电话。时任中央电视台音乐编辑王文华正在为筹拍的电视剧《西游记》寻找作曲,听说许镜清的音乐不错,便邀请他参与创作。在此之前,已经有7位作曲家因作品过于传统而被否定。
许镜清接到任务后,却陷入了创作困境。导演杨洁给了他完全的创作自由,但也让他感到迷茫:“《西游记》里有妖魔鬼怪,有神仙有美女,天上的、地下的、水里的;有师徒四人坚定不移的取经过程,也有孙悟空和妖魔鬼怪打斗,还有妖魔鬼怪想尽办法要吃‘唐僧肉’。音乐要重点描写什么?”连着两三天,许镜清一句也没写出来,反复推翻自己的作品。
转机出现在一个中午。许镜清醒来后,有点头昏脑涨,眼睛直直地望着窗外发呆。就在这时,两三个民工从他窗下走过,手里拿着饭盒,一边敲一边哼着歌。“他们唱的什么我也不知道,有点像农村的调调,听起来有点油腔滑调,反复哼哼唧唧。”忽然间,灵感冲击了许镜清的大脑,“登登等登,凳登等灯”,一个强有力的节奏冲了出来,仿佛孙悟空挥动金箍棒的万钧之力,也蕴含着唐僧一往无前的坚韧意志——《西游记》片头曲的开头有了。
然而,创新总是伴随着争议。许镜清在音乐中大胆使用电声乐器,这在当时非常创新,但也因此差点被剧组撤换。有人认为,《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应该多用民族化的声乐表达,用电声音乐不符合名著的气质和形象。舆论的争议传到中央电视台,台里开会决定换掉作曲,由音乐编辑王文华向许镜清转达。
许镜清接到这个消息时,正要去剧组所在的九华山拍摄地体验生活。“听说要把我撤掉,我傻眼了,我说那我怎么办?”许镜清回忆,王文华建议说先去剧组跟杨洁导演汇报。杨洁听说这个消息大为光火,决定给台领导写信。杨洁除了在信中阐述她对许镜清音乐的理解外,最后一段文字让许镜清十分感动。“杨洁导演说:‘我是《西游记》导演,我对全剧的艺术负责。台里既然启用我,就不要干预艺术创作的事;如果不满意,等全剧拍完后,我也不管了,你们自己剪。’”时至今日,年过八旬的许镜清回想起这一幕,还是被杨洁的行事魄力打动,更感念她的知遇之恩。有杨洁这样的坚持,撤换许镜清的事就不了了之了。
除了配器争议,这首歌曲还经历了演唱者的更换。起初,电视剧片头曲安排的是男声,从搭配上讲,许镜清谱写的片尾曲宜由女声演唱。“但这首歌也不适合特别高的高音,我想找一个声线介于通俗和美声之间的人。”于是他想到了女中音歌唱家张暴默,“张暴默录完后,眼睛都红了,很激动地跟我说她很喜欢这首歌,以后演出时候还想唱。”许镜清听了,心里有了底,知道这首歌已经得到了歌唱家的认可。
1986年春节期间,《西游记》播出了前11集,片尾曲《敢问路在何方》都是由张暴默演唱的。但等到1988年25集全部播出前,中央电视台和杨洁都觉得偏通俗的女声唱法太过柔美,要换成民族唱法的男声。几经周折,许镜清找到了歌唱家蒋大为,重新录制了片尾曲。《西游记》正式播出后,蒋大为版的《敢问路在何方》也受到观众一致好评。由于被临时撤换,张暴默曾在深夜给许镜清打来电话询问。“说实话,张暴默唱得很不错,作为女性来演唱这歌,柔中带刚,用内在的温柔把深沉的东西释放出来。”许镜清也为她感到有些遗憾。
《敢问路在何方》的爆火,却只给许镜清带来了微薄的版权费。在那个年代,音乐版权保护意识还很薄弱,许多作曲家的作品被广泛使用,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许镜清也未能幸免,尽管他的音乐传遍了大江南北,但他却过着相对清贫的生活。步入互联网时代后,为了保护自己的作品不被滥用,许镜清不得不成为一名维权斗士。他甚至成为了靠“众筹”举办个人音乐会的最高龄作曲家。
如今,每当《敢问路在何方》的旋律响起,人们不仅会想起孙悟空的英勇无畏,也会想起许镜清这位默默奉献的作曲家。他的创新精神和艺术追求,为这部经典之作注入了永恒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