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10对新人结婚,就有7对夫妇离异!是什么让东北人这么敢离婚?
每10对新人结婚,就有7对夫妇离异!是什么让东北人这么敢离婚?
2023年,东北三省的离婚率在全国排名中占据前三的位置,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东北人如此"敢离婚"?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这一现象背后的社会变迁。
在2023年民政局公布的统计数据中,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赫然占据离婚率排名前三的位置,竟然力压北上广,独占鳌头。
女性经济独立:离婚率高的核心因素
东北人爱离婚,不得不提的一个原因便是女性的经济独立。东北女性性格鲜明,普遍强势且极具主见,在婚姻关系中常常占据主导地位。这种家庭地位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
上世纪70年代,东北作为重工业区,众多国企大厂积极响应“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号召,大量招募女工。长期以来,东北女性实现了经济独立,这种独立不仅体现在收入上,更体现在家庭话语权上。
在东北家庭中,常常能听到这样的调侃:“我家我爸做饭;我对象家他爸做饭;到我这,我对象做饭收拾屋子啥的。”东北女性秉持“不惯男的毛病”的原则,一旦在婚姻中感到不满,即便打不过、骂不过,也会果断选择离开,绝不似客家女性那般默默忍受。
丈母娘的影响:婚姻观念的塑造者
东北丈母娘普遍大气,一句话不藏着掖着,有啥说啥,就三个字“护犊子”。东北丈母娘的态度,对女儿的婚姻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婚前,她们会担忧:“就你这狗脾气。结婚后不得让老婆婆一天打你八遍?”婚后则坚持“你动我姑娘试试,锅都给你砸了。”
东北人一点都不重男轻女,女孩子从小备受宠爱,独立性强。如果你小时候在东北待过,幼儿园小女孩的名字胜男,亚男多了去了;而不像南方,不生个男孩誓不罢休,什么招娣,梦娣,盼娣,甚至有些家庭生七仙女,还要生,就为了有个人传宗接代。
但东北不一样,前几年东北的计划生育执行得最彻底,好多双职工家庭都是独生子女。
在这种根深蒂固的行为影响下,东北丈母娘向女儿灌输的观念是:若丈夫对自己不好,娘家永远是坚强后盾,回家妈妈养着你。那句“能过过,不能过就离”,是东北丈母娘的口头禅。娘家的坚实后盾,给了女儿在婚姻中敢于说“不”的底气。现代女性有了娘家的支撑,面对婚姻问题时,自然多了几分果断与决绝。
就象一网友说的。祖上几代都是东北的,太奶奶那一族是满洲旗人。他说当年他父母离婚的时候,他还不到十岁。确实,双方家庭实力相当,都是事业单位职工,挣的钱差不多,离了谁都照样过。当年他姥姥对他妈妮说:“小孩给我们带,安心去离婚。离了能咋的,两条腿的人多着呢!”
城镇化与经济因素:外部环境的影响
东北城镇化率高,也是离婚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其工业化进程可追溯至清末与北洋时期,伪满时期更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如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71%,远超全国平均水平的63.8%。由于城镇化水平高,所以人们的普遍认知与对事情的看法大不相同。而对于偏远农村,人们更注重面子,观念上认为离婚是丢人的事。而在城市,关上门对面邻居是谁都不知道,所以过不好离婚就在所难免。
另外穷也是离婚的导火索。大环境便是经济因素了。近年来,东北三省经济增长乏力,面临下滑困境,这一态势直接导致大量人口外流。在全国3.8亿的流动人口大军中,东北成为主要的人口净流出地区。早在21世纪初,净流出人口就高达300万,其中多数是从农村涌向城市寻求发展机遇。
当夫妻双方被迫异地分居,长期的分离使情感纽带变得脆弱。外面世界的诱惑纷至沓来,在空虚寂寞的侵蚀下,婚外情悄然滋生。以吉林长春市的一个村庄为例,调查发现,高达80%的家庭存在离婚或婚外情现象,这无疑是经济困境给婚姻带来冲击的一个缩影。
其实,结婚是为了幸福,离婚也是为了幸福。中国在2004年7月后,离婚证由绿色改为枣红色,这一细节的变化也反映出社会对离婚的态度更加宽容。
但高离婚率背后所反映出的诸多问题,特别是有孩子家庭的离异,会产生更多社会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探讨,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守护婚姻的稳定与幸福,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资料来源:
杨门女将一一财经底层逻辑
黑姐的热门笔记
民政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