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斤八两”,半斤真的等于八两吗?
“半斤八两”,半斤真的等于八两吗?
“半斤八两”这个成语,我们从小听到大,但你知道它背后的历史渊源吗?为什么“半斤”会等于“八两”?这背后隐藏着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的演变密码。
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度量衡体系。其中,“斤”作为质量单位,用于衡量物体的重量。而“两”作为重量单位,用于衡量更小的质量。
在商代,一斤相当于今天的250克左右;在周代,一斤则约为225克。(文末附有各个朝代对应克数换算)
秦朝时期,度量衡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革。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度量衡制度进行了统一和规范化。在这个时期,一斤被规定为十六两,这种制度一直沿用到了清朝。
“半斤八两”这个成语最初用于表示两个事物的分量相当,后来逐渐演变成形容两个事物非常相似,难分高下的意思。
古代度量衡制历经多次变革,重量单位也不例外,方剂中常用的“两”就有很大的变化。以考古发现为基础,经现代研究确定,秦、西汉时期一两只有15.6g,东汉时一两变为约15.4g,魏、晋时期一两是17.7g,隋唐宋元一两多在40g以上,直到明清两代才大体稳定下来,变化较小,一两约37.3g。
1929年,旧制一市斤被定为500g,但中药计量仍被作为例外对待,承袭旧制不变。直到1959年,才改16两一斤为10两一斤。现在我国对中药生药计量采用公制,中药剂量统一用克(g)表示,对于古方用量的计算仍按1斤=16两计算。
目前我国对汉·今度量单位换算说法不一,比较权威的有高等医学院校中医教材《方剂学》在“古今药量考证”一节中说:“汉代一两约合现代的9克(三钱),一尺约合六寸九分,一斗约合二升,一升水约合二合(200ml)”。又说:“古方一剂等于现在的三剂药,如直接的折算,可按一两约合了3克(一钱)计算”。
经方药量的折算以麻黄汤为例: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折算过来就是:45g、30g、 15g、28g。但从麻黄汤的煎煮方法上来看(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是三次的治疗量,如服药发汗后则不再服用。那么一次量就是15g、10g、5g、9g,如此,即和我们现在一次开的麻黄汤用量基本一样。
古今度量衡单位换算
现今中国大陆:
1钱=5克,1两=50克,1市斤=10两=500克
古代:
战国1斤(市斤下同),约今250公克
秦朝1斤,约今253公克
汉朝1斤,约今220公克
南北朝略如前,但各自不同
隋唐朝1斤,约今661公克
宋元朝1斤,约今633公克
明清1斤,约今590公克
民国1台斤,600公克(中药剂量换算用590g计)
明·清·民国:
1石=120斤,1斤=16两,1两=10钱,1钱=10分
1石=70800克,1斤=590克,1两=36.9克
1钱=3.69克,1分=0.7克
各朝代计量换算引自邱隆《中国历代度量衡单位量值表及其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