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克林顿到特朗普,美国“垮掉的一代”影响至今
从克林顿到特朗普,美国“垮掉的一代”影响至今
“垮掉的一代”是美国二战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以反传统、反主流文化的态度著称。从克林顿到特朗普,多位美国总统都曾受到“垮掉的一代”的影响。本文将探讨这一文化现象如何影响美国政坛,并对比中国80年代的文化发展。
当我们提到“垮掉的一代”,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一些刻板印象:游手好闲的游荡者、毫无伦理原则的乱交、公开且张扬的嗑药,以及各种奇装异服的招摇过市。这些确实是“垮掉的一代”的典型特征,但若仅以此来定义这一代人,未免过于片面。
“垮掉的一代”主要活跃在1950-1970年代,时间跨度长达30年。期间经历了嬉皮士运动和摇滚乐的崛起,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尽管他们对主流社会的冲击力不容小觑,但真正的影响范围主要局限于文化界,对深广的社会影响实际上有限。
以《酷儿》作者威廉·巴勒斯为例,这位“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最终还是回归了主流社会,成为了一名大学教师。而受其影响成长起来的青年,如史蒂夫·乔布斯,不仅没有“垮掉”,反而成为了最具创造性的天才企业家。
在政坛上,多位美国总统都曾受到“垮掉的一代”的影响。比如克林顿,这位出生于1946年的总统,年轻时留着大胡子与大波浪,衣着风格有着明显的嬉皮士特征。再如小布什,虽然作为官二代受“垮掉的一代”影响相对较小,但他在大学时加入了激进的“骷髅会”。拜登虽然在“垮掉的一代”盛行时是一名体育健将和高学历精英,但他在小马丁·路德·金遇刺后转向激进思想。特朗普更是这一代人的典型代表,年轻时曾是个“小混混”,后来才接掌家族生意并最终成为总统。
从1993年克林顿上台至今,美国政坛持续受到“垮掉的一代”的影响。尽管作为文化现象,“垮掉的一代”早在尼克松上台后就迅速衰落,但其思想影响却在政坛上延续至今。奥巴马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这一时期,但他在任期间推动的平权运动,实际上与“垮掉的一代”的思想脉络一脉相承。
对中国来说,1980年代的青年们曾被视为“垮掉的一代”。他们被老一代人认为是没救的一代,是烂泥扶不上墙的一代。然而,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发现那十年不仅不堕落,反而是中国发展最好的十年之一。曾经被认为是烂泥的80后们,早已证明了自己,成为了社会的中流砥柱。
“垮掉的一代”并不是真的垮。表面上看,他们是浮在上面的文化精英在喧嚣,但下面的社会仍在正轨上按部就班地发展。当社会发现思想文化走歪了后,还会反过来进行纠偏,督促他们回到社会正轨上来。这或许就是历史发展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