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寺:中国古代寺庙建筑的典范
白马寺:中国古代寺庙建筑的典范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中国第一座官办寺院,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寺院。白马寺的建立,标志着佛教在中国的正式传播,因此被誉为“释源”和“祖庭”,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白马寺的创建与“永平求法”密切相关。据《冥祥记》《高僧传》记载,东汉明帝夜梦金人飞空而至,大臣傅毅认为这是西方的佛,于是明帝派遣蔡愔、秦景等人赴天竺求佛法。永平十年(67年),蔡愔等人与天竺僧人摄摩腾、竺法兰一起,以白马驮着佛经、佛像回到洛阳。汉明帝为他们建立了白马寺,以纪念白马驮经之功。
白马寺的建筑布局严谨,中轴对称,主要建筑包括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清凉台等。寺内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国、印度、缅甸、泰国等不同国家的佛教风格,展现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白马寺的山门是牌楼式的三洞弧券门,单檐歇山顶,正面镶嵌“白马寺”匾,由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寺门外有两匹相对而立的青石马,相传为汉代的驮经之马。山门内的东西两侧有“摄摩腾”和“竺法兰”的圆冢墓,墓碑立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
白马寺的天王殿在明代之前是白马寺的山门,元代置有四大天王和韦驮、弥勒佛像,明朝时期在它的前面又建了一座山门,于是原山门就改称天王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在殿脊的前后部各有四个大字,分别是“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
白马寺的大佛殿是寺院的主殿,乃明代建筑。建在1米高的台基之上,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后壁和两侧山墙以楔型汉代砖石叠砌,形制比较罕见。在殿脊的前后部各有四个大字,分别是“佛光普照”和“法轮常转”。殿的中央供奉有释迦牟尼佛、阿难、迦叶二罗汉、文殊和普贤菩萨像,殿后有观世音菩萨像。殿东南角悬挂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铸造的大钟一口,重2500千克,上刻铭文“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白马寺的大雄殿为悬山式顶,面阔5间,进深4间,内供的三世佛、二天将以及十八罗汉像为国内唯一的元代夹纻干漆造像,每尊重量仅3-5公斤,十分珍贵。
白马寺的接引殿为硬山式顶,面阔3间,进深2间,内供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像。毗卢阁为重檐歇山式顶,位于清凉台之上,面阔5间,进深4间,内供毗卢佛及文殊、普贤二菩萨。清凉台在白马寺中的地位尤其重要,因其是东汉时摄摩腾、竺法兰翻译佛经之处。
白马寺不仅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也是中国第一译经道场。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是为中国现存的第一部汉译佛典。在公元68年以后的150多年的时间里,有192部、合计395卷佛经在这里译出。曹魏嘉平二年(250),印度高僧昙柯迦罗在白马寺译出第一部汉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同一时期,安息国僧人昙谛在白马寺译出规范僧团组织生活的《昙无德羯磨》。曹魏甘露五年(260),朱士行(203—282 年,法号八戒)依《羯磨法》登上戒坛,长跪于佛祖雕像面前,成为汉地第一位正式受过比丘戒的出家人。
白马寺历经多次修缮和保护。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和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的两次重修,奠定了今日的格局。1961年,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72年,中国政府为接待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而对白马寺进行了修复。1983年起,白马寺被中国政府公布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恢复了它的宗教用途。2015年7月18日,白马寺万佛殿举行基址洒净法会,为万佛殿的开建祈福。此次扩建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大规模扩建。
白马寺不仅是中国佛教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寺内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如元代夹纻干漆造像、明代大钟、清代石碑等。白马寺的建筑艺术和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和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是中国古代寺庙建筑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