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老中医总结的4个养生秘诀,助你调理身心

创作时间:
2025-01-22 20:49:3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老中医总结的4个养生秘诀,助你调理身心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养生保健。中医养生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实践经验。本文将为您介绍四位老中医总结的养生秘诀,包括吐纳肺腑、活动筋骨、十常四勿和适时进补,帮助您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养生之道。

吐纳肺腑

吐纳即呼吸。呼吸频率的快慢是一个影响寿命的因素,在一定范围内,呼吸频率越慢,寿命越长。有人曾提出,呼吸节奏减慢,可以调节新陈代谢、减轻心脏负荷、平衡能量消耗,更能调节全身气机,有助于身心健康。

《黄帝内经》中有一个观点,那就是根据“五十营”的频率来调节呼吸节奏。“五十营”是指经脉之气在人体内按一定规律运行,一昼一夜循行全身五十周。也就是说,要放慢呼吸,如果按五十营的频率,相当于一呼一吸是6.4秒。虽然说我们不能做到如此精确,但也要尽量保持在4~6秒。

吐纳肺腑是指每天黎明即起,到空气清新的地方,慢慢吸入新鲜的空气并呼出体内浑浊的气体。吐纳肺腑相当于现在的腹式呼吸。

建议选择一个空气清新的地方,可以是山林、公园、湖边或田野;若在室内,则可以打开窗户。坐、卧、立几种姿势可以任意选择,放松全身。呼气时,最大限度地向内收缩腹部,充分将气体排空;吸气时,最大限度地向外扩张腹部,直至不能再吸入空气为止,胸部要保持不动,如此循环往复。要保持每一次的呼吸节奏一致,每做完一呼或一吸,可以闭气调息3~5秒。

活动筋骨

《黄帝内经》中讲到“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结合才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传统的运动养生学认为,动静结合才是运动的最高境界。

现代人生活节奏较快、工作任务繁重,很多人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运动,尤其是很多上班族刚吃饱饭就投入工作或进行休息,其实这是非常不好的习惯。俗语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也是在提醒人们要注意活动。

我们熟知的太极拳就遵循了动静结合这一原则,刚柔并济、内外结合、动静相宜,不但可以强身健骨,还可以缓解压力,减轻焦虑、紧张的情绪。还有很多传统的运动如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等,都是很好的养生保健形式。

十常四勿

十常

  • 齿常叩:口唇轻闭,有节奏地叩击上下齿,先叩两侧大牙5060次,再叩门牙5060次,力度要适当,略闻声响即可,每天做2~4遍。
  • 津常咽:取坐位,自然放松肢体,排除杂念,宁心静气,闭目、合口、用舌尖抵住上腭,将口中生出的唾液缓缓咽下,重复9次,每天早、中、晚各做1次。
  • 耳常弹:取坐位,将两手掌相互搓热后,以双手掌心掩紧两耳,手指并拢顺势贴于枕部,食指叠在中指上,然后让食指用力弹击枕部,使耳能听到鼓鸣的声响。还有一种弹耳方法,双手掌搓热后,双掌心分别紧贴两侧双耳,再突然松开,听到“叭”的一声,起到震耳的作用。还可以用拇指和食指循耳轮由上向下拉,拇指在后,食指弯曲在前,根据自己的耐受力掌握适当的速度和压力,以做完后局部有发热感为佳。每次弹耳20~40下,可用不同的方法交替进行,每天早、晚各做1次。
  • 鼻常揉:先将双手快速搓热,以右手掌心捂鼻子并顺时针旋转揉摩27下,反复3遍;接着是擦鼻,双手大鱼际互相摩擦至发热后按于鼻两侧,沿鼻跟至迎香,往返摩擦108下。
  • 睛常转:口眼轻闭,运转眼球,按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顺时针方向后按逆时针方向轮转1527下,然后紧闭片刻,随即大睁,每天可做35遍。
  • 面常搓:将双手搓热后,用双手掌从鼻翼两侧开始,向上至额头沿两颊收回,如此为一周,每次做27周,每天早、晚各做1次。
  • 发常梳:将双手掌置于前额,双手十指顺势向后,然后由前额开始用手指向后梳头发,经后脑到颈部,早、晚各做数次。
  • 足常摩:摩足前先将双足洗净,取坐位,自然放松;然后将小腿抬起放在右侧大腿上,脚心朝外,左手扶着左脚腕,用右手手掌,搓左脚脚心108下,搓完后放下左脚,再用此法搓右脚脚心108下,以两脚心自觉有微微发热为好。
  • 腹常旋:先排空小便,取仰卧或坐位,全身放松,排除杂念,双手搓热,左手置于上腹部,右手置于下腹部,左手从左侧腹部下行摩擦至下腹部,同时右手从右侧腹部上行至上腹部,然后双手按原路返回,如此循环往复,每次做108~270下,每天早、晚可各做1次。
  • 肛常提:全身放松,将双腿并拢,做深呼吸。吸气时,持续提收肛门5秒;呼气时,肛门放松5秒;一提一松为一下,如此重复15下,每天做2~3次。需要注意的是,肛门局部感染、痔疮急性作、肛周脓肿等患者暂不宜做。

四勿

  • 食勿言:进食时不要说话,因为说话时声门会开放,食物容易通过声门进入气管,造成呛咳或其他意外事故,且进食不语、专注于食物还有助于食物的消化。
  • 卧勿语:睡觉时不要说话,因为睡前说太多话会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而不利于入睡。
  • 饮勿醉:饮酒不能喝醉,万事皆有度,虽说酒可以舒筋活血、祛湿御寒,但过度饮酒会导致神经麻痹,并损伤肝、胃、心等多个脏腑,害己害人。
  • 色勿迷:不要贪色,贪迷于色、房劳过度会耗精伤肾,影响整个机体的健康。

适时进补

我们常说“食补胜过药补”“是药三分毒”。适时进补,在疾病来临之前通过饮食调理,“未病先防”,是养生的关键所在。当然,这并不是说不管什么身体情况都要以补为主,而是说要合理膳食,这样才能保证机体得到更加全面的营养。

就四时食补而言:

  • 春季:气候温和,万物生长向上,五脏属肝,应以升发肝气为主,需要补肝,称为升补,此时不宜食油腻辛辣之物,以免助阳外泄,应多食清淡的蔬菜、豆制品。
  • 夏季:气候炎热,人体喜凉,五脏属心,需要清补,且夏天多雨,脾胃易受湿困,饮食应以甘寒、清淡、少油为好。
  • 秋季:气候凉爽,五脏属肺,需要平补,此时万物收敛,气候干燥,可吃一些能润燥生津的食物。
  • 冬季:气候寒冷,阳气深藏,五脏属肾,寒邪易伤肾阳,需要温补,可吃温热食物。

内容来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走进清宫学养生》

本书著者: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张京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