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3》揭秘中国传统美食的文化底蕴
《舌尖上的中国3》揭秘中国传统美食的文化底蕴
《舌尖上的中国3》近日上线,再次掀起一股美食文化热潮。这部纪录片不仅展示了中国各地的特色美食,更深入挖掘了这些美食背后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内涵。从潮州菜到自贡盐帮菜,每一集都仿佛带领观众穿越时空,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镜头,观众不仅能欣赏到令人垂涎欲滴的佳肴,更能体会到美食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这部纪录片不仅是对美食的赞美,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深情致敬。
美食背后的历史传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传统美食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们背后往往蕴含着动人的故事,寄托着人们对历史人物的纪念和敬仰。
馄饨:纪念盘古开天辟地
盘古是中国神话中最原初的神,神话传说盘古开天辟地,他生于混沌,并以大斧将混沌分开,成为天地,死后他身体的每寸血肉都奉献给大地,化育了万物,丰富了乾坤。盘古,是中国历史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祖先,他竭尽殚精,以自己的生命演化出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为千秋万代的后人景仰。民间因馄饨的外形似一个小型包裹,这象征着盘古的身体;而其馅料则代表天地间的万物。因此,馄饨不仅代表了生命的起源,也象征着宇宙的诞生。因此民间以传统美食馄饨来纪念盘古。
年糕: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无纪年至公元前484年),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伍子胥是古代水战兵法的开创者,在中国兵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代表作品有《水战兵法》。后世民间有 “一夜白头”、“ 七星龙渊”、“ 千金报恩”、“ 荸荠起源” 等轶事典故。伍子胥对苏州的水利建设也作出了巨大贡献,主持开挖了世界上第一条人工运河胥江,对当地百姓的生计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伍子胥因担心城郭被围困,粮食无法得到外部供应,用糯米粉制成了“城砖”,并深埋地下,真正解决了城内民众的饥荒问题。苏州人为了纪念伍子胥的爱国忧民精神,每到寒冬腊月就会制作年糕,这种食品的造型与城砖相似,寓意着对伍子胥的怀念。年糕也逐渐成为了中国春节期间必备的传统食品,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粽子:纪念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至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端午节起源于屈原,楚国快要灭亡时,农历五月五日这天,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尸体。就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这样年复一年,人民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每逄端午节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里祭祀屈原。到了隋唐一统后,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习俗就成为全国性的节日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美食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中国传统美食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孕育出各具特色的美食文化。
东坡肉:纪念苏轼
苏轼(公元1037年至公元1101年)即苏东坡,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其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苏轼还堪称中国古代美食家。他不仅会吃,而且会发明菜,后世流传的东坡肉、东坡饼、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墨鱼等皆出自其手,东坡肉成了诗人之菜,中华美食。
油条:纪念岳飞
岳飞:(公元1103年至公元1142年),岳飞是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 [1-3]、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岳飞十分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以收复失地;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金军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以示对岳家军的由衷敬佩。
岳飞的文才同样卓越,其代表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 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后人辑有文集传世。岳飞被秦桧借“十二道金牌” 陷害冤杀后,临安百姓以吃“油炸桧”这个食品名头,来发泄对岳飞遇害的悲愤心情,很快这道小吃传遍全国。
美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舌尖上的中国3》不仅展现了传统美食的魅力,更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从古至今,中国人在美食的道路上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
涮羊肉:纪念忽必烈
忽必烈(公元1215年至公元1294年),是元朝的开国皇帝。忽必烈是少数能重视汉文化,推崇儒术的蒙古统治者之一。 其在位期间,建立了包括行省制在内的各项制度,加强对边疆的控制,注重农桑,倡办学校,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 据说,忽必烈在临战途中,忽然想吃家乡的清炖羊肉,厨师急中生智,把羊肉切成薄片,放进煮沸的水中,待肉一变颜色,便捞进碗里,加上一些简单的调料,忽必烈连吃了好几大碗,一下子浑身都是力量,翻身上马,便率军迎敌去了,结果大获全胜。在庆功宴上,忽必烈专门点了战前吃的羊肉片。所有将士都赞不绝口,忽必烈看这羊肉片涮着吃味道如此鲜美,于是给这道菜赐名为“涮羊肉”。
结语
《舌尖上的中国3》通过美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我们感受到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些美食背后的故事,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纪念,更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的结晶。让我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