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玛干沙漠变绿背后的真相揭秘
塔克拉玛干沙漠变绿背后的真相揭秘
最近,塔克拉玛干沙漠“变绿”的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作为中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这样的变化令人惊喜。然而,这背后究竟有何真相?让我们一起来揭秘。
科研发现:沙漠“变绿”是暂时现象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研究显示,2024年全球极端天气频发,暴雨洪涝席卷全球。塔克拉玛干沙漠发生的洪水,正是这一全球性极端天气事件的一部分。
“从物理过程来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往往都伴随着天气系统扰动和大气环流异常。”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文霞解释说,2024年上半年全球许多地区的暴雨和干旱事件都与2023年冬季厄尔尼诺事件导致的大气环流异常有一定联系。
但是,包括厄尔尼诺事件在内的气候系统内部变率并不能完全解释极端事件。基于极端事件归因研究,工业化以来的人为气候变化,在许多地区加剧了极端降水、热带气旋和干旱的强度或频率。
沙漠生态环境依然严峻
尽管局部地区出现了短暂的“变绿”现象,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整体生态环境依然严峻。年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2500至3400毫米。夏季地表温度可超过70℃,昼夜温差极大。全年约三分之一的时间为风沙日,低矮沙丘每年移动约20米,近千年间沙漠向南扩展了约100公里。
绿洲形成:自然与人工的双重作用
绿洲是沙漠中因有水源而形成的适合植物生长和人类居住的地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绿洲主要依靠以下几种方式形成:
- 河流绿洲:由河流提供水源,常见于河流两岸。
- 泉水绿洲:由地下泉水涌出形成,通常分布在地势较低的洼地。
- 灌溉绿洲:依赖人工灌溉系统,将远处的水源引入干旱地区形成绿洲。
- 降雨绿洲:依靠季节性降雨积累的水源维持。
人类努力:科技助力沙漠治理
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人类从未停止治理沙漠的脚步。新疆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保护修复处处长王振锡表示,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生态治理中,科技支撑作用显著。
- 生物治沙法:通过种草、灌木或乔木等植物进行固沙。近几十年来,居住在沙漠边缘的各族群众用“土办法”植树造林,在水源相对充足的区域开荒种田。
- 光伏治沙模式:在生态修复区配备光伏电站,解决大量抽水的用电问题。沙雅县林业和草原局胡杨林保护中心副主任王开彦表示,与动力电取水治沙相比,光伏发电取水具有经济环保、绿色低碳的优势。
- 沙产业发展:于田县形成以肉苁蓉为主的沙产业链,尉犁县则把罗布麻变成了大产业。
未来展望:挑战与希望并存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治理仍面临巨大挑战。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为沙漠治理带来新的不确定性。同时,沙漠治理需要持续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
正如开普敦大学皮奥特·沃尔斯基博士所说,当下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策略是,在减缓气候变化的同时,建立有效的预警和行动系统来保护人类自己。这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提高环保意识,为保护地球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