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再起”的“东山”,指的到底是哪座山?有什么历史典故呢?
“东山再起”的“东山”,指的到底是哪座山?有什么历史典故呢?
“东山再起”这个成语在中国文化中广为流传,常用来形容人失势后重新得势或失败后再次成功。但你知道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吗?它究竟指的是哪座山?又蕴含着怎样的历史典故?让我们一起走进东晋名士谢安的传奇人生,探寻“东山再起”的真正含义。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很多成语都有其独特的典故。“东山再起”就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在文学作品中经常用来勉励主人公。那么,“东山再起”中的“东山”到底是指哪座山?这个成语又有什么典故呢?
“东山再起”最早出现在《晋书·谢安传》中,要了解这个典故,首先需要认识谢安这个人。
年少成名
谢安出生于世家大族。在刘禹锡的诗中有这样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其中的“王谢”就是指晋朝的两大家族——王家和谢家。这两大世家在当时的地位空前之高,甚至可以说是世家中排名前两位的。东晋还有这样一种说法:“王与马共天下”,足以看出世家对王朝的影响。
出生在这样的家族,谢安的人生走向可想而知。他自幼聪慧沉稳,四岁时就得到了东晋名士桓彝的赞赏,称他“此儿不减王东海”。王东海是东晋著名的名士,被誉为“东晋初年第一名士”,可见对谢安的欣赏之高。
谢安不仅天生聪慧,还受到家族的精心培养,在当时的上流社会中很有声望。他虽然不是出身皇家,但声望甚至可以与皇家子嗣相媲美。他博学多才,长相出众,堪称美男子,书法也很出色。
谢安年少时就受到了当朝丞相王导的赞赏。王导是王家的代表人物,东晋朝堂以世家大族垄断著称,想入朝为官看重的是家世而非学识。出身世家大族的人,即使没有学识也能步入朝堂,寒门子弟几乎无出头之日。因此,谢安如果想入朝为官,轻而易举就能获得不小的官职。
然而,士族出身的谢安并没有像世人所想的那样步入朝堂,而是选择了游山玩水的隐居生活。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朝堂的黑暗。谢安出身名门,又有学识,自然有傲骨,不愿卷入朝堂上的复杂关系和势力斗争。
最初,朝堂邀请谢安为官,但他只做了一段时间就以生病为由离开。之后,尽管多次有人请他入朝为官,都被他拒绝。后来,谢安来到浙江绍兴附近的会稽山,选择了一个小山头隐居,这个地方就是东山。
在东山,谢安过上了理想的生活,每天游山玩水,与好友吟诗作对,生活十分惬意。东晋时期,隐居的士人特别多,如陶渊明和竹林七贤等。
淡泊名利
正如上文所述,谢安出身名门,且自身有能力,因此想请他出山的人不少,但都被他婉拒。谢安不愿陷入世俗纷争,决心在此地度过余生。
谢安与当时的名士王羲之等人是好友,他们经常在附近游玩,也常去东山寻找谢安。谢安生活惬意的另一个原因是他的弟弟谢万已步入官场,深受朝廷信任,被封为西中郎将。
虽然谢万已在朝中任职,但他的名气远不如哥哥谢安。在百姓心中,谢安是能治国平天下的大才。谢安的妻子也不理解丈夫的想法,认为大丈夫应追求功名和加官进爵。
像谢安这样的出身,很多事情身不由己,他们肩负着整个家族的兴衰。公元359年,谢安的弟弟谢万因战败遭到朝廷清算,被贬为庶人。此时,谢安的祖父和父亲也相继离世,整个谢家无人能扛起大梁。
谢万之事给谢家带来很大影响,导致谢家在朝堂中的影响力下降。此时的国家状况也不乐观,东晋内忧外患。为了家族荣耀和国家,谢安选择了出山。这一年,他已经过了不惑之年,也游山玩水了半辈子,需要一个契机。正好此时征西大将军桓温找到了谢安,邀请他出山,并给了他麾下大司马一职。可以说桓温很有诚意,大司马在军中也是一个高官,相当于军中的最高管理员,谢安就趁着这个机会进入到了桓温也算是进入到了朝廷。
东山再起
因为谢安当时是隐居在东山,在出山后步步高升最终坐上了丞相的位置,是以就有了“东山再起”这成语。
谢安在出山后所做的影响国家的大事有两件,第一就是维护了东晋内部的稳定,上文也说了谢安最初是跟随在桓温身边的,桓温当时迫切需要一个帮手的,这才找上了谢安,但能在世人的口中有这样大的声望,谢安的政治敏感度也是很高的。
是以不久后谢安就找了一个借口离开了桓温,仅仅几年后桓温的司马昭之心就路人皆知了,他扶持起了一位傀儡皇帝,此时的桓温完全能用权倾朝野来形容,因为手中有皇帝,是以东晋朝堂成为了他的一言堂。
此时的孝武帝司马曜的年纪还小,谢安对此也是很担忧的,对于谢安这种纯臣来说,心中所效忠的依旧是东晋,他看破了桓温的野心,阻止了桓温想要谋权篡位的心,辅佐了年幼了小皇帝,让东晋没有像曹魏一样落入权臣的手中。
终于熬死了桓温,东晋内部终于能稳定了,谢安也一跃成为了东晋的肱股之臣,开始了他在官场上活跃的后半生。谢安所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指挥了淝水之战,这也是历史上出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当然也是谢安人生的一个高光点,谢安作为东晋的总指挥用八万人对抗了苻坚的手中的百万前秦军队。
这也让世人看出了谢安不仅是在政治上拥有才能,军事指挥上他也不遑多让,可谓是出入将相,淝水之战的胜利不仅是对谢安的影响很大,让他走上了人生的最高点,对整个国家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可以说若是此战败了,那东晋可能很快就要走向覆灭了。
此战中谢安用了谢玄等人,也让这几位将军名留青史。在淝水之战后谢安的名声空前之高,比之前更甚,整个天下还有谁不知道谢安的名字,当然也正是因为他的能力出众,是以到了晚年的谢安也逃脱不了功高盖主的困局。
晚年的谢安也因其功绩和声望备受猜忌,孝武帝对他多加猜忌,谢安也是很痛心的,为了逃脱孝武帝的清算,他只能是前往广陵避难,公元385年谢安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享年六十六岁,虽说晚年的他饱受猜忌,但他在民间和后世的声望都是一样的瞩目。
当然也正是因为谢安的存在让东山这一座本名不见经传的山开始在历史上留下痕迹,谢安隐居的东山也成为了后世的游玩胜地很多文人学子都想要去谢安隐居的地方看看,尤其是“东山再起”这个成语流传开后。
结语
东山位于今天的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上浦镇,可以说谢安和东山很有缘分,他也是在东山指挥的淝水之战,不过此东山非彼东山。“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东山也因为有了谢安得以流传千古,东山也有另一个名字——“谢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