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腹部肥胖与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相关
最新研究:腹部肥胖与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相关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最新发布的临床共识声明指出,肥胖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需要将其作为因果因素或风险增强因素纳入常规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治疗策略中。这一发现进一步强调了控制腹部肥胖的重要性。
腹部肥胖,尤其是内脏脂肪的积累,不仅会影响代谢功能,还会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研究显示,腰围每增加9.5厘米,发生冠心病、急性冠心病事件和死于冠心病的风险分别增高29%、30%和32%。此外,腹部肥胖还与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
腹部肥胖的危害
腹部肥胖的危害远不止于外观。内脏脂肪的积聚会对心脏结构和功能产生直接的不良影响,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心血管疾病:内脏脂肪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有关,会导致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2型糖尿病:腹部肥胖是导致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的最大凶手之一。超重和肥胖者患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是正常体重者的近三倍。
高血压:血压对体重的变化很敏感,体重变化5公斤就能引起血压的明显变化。腹型肥胖与高血压关系密切,当男性腰围大于90厘米,女性腰围大于85厘米时,可诊断为腹型肥胖。
认知功能下降:研究发现,内脏脂肪与脑容量减少有关,会增加记忆力下降和痴呆的风险。新加坡研究人员在柳叶刀子刊发表的研究显示,“内脏脂肪增加”与“认知衰退”之间存在最强的因果关系。
癌症:腹型肥胖是某些癌症的高危人群。腹部脂肪多,肠蠕动减缓,致癌物质与肠壁的接触时间延长,很容易增加肠癌风险。
早逝:一项覆盖世界各地600万人的研究显示:与腰围小于88.9厘米的男性相比,腰围大于109厘米的男性死亡率高50%;与腰围小于68.6厘米的女性相比,腰围大于94厘米的女性死亡率高80%。
诊断标准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明确规定了腹部肥胖的诊断标准:
- 男性腰围≥85厘米
- 女性腰围≥80厘米
即使体重在正常范围内,如果腰围超标,同样存在较高的疾病风险。
临床干预措施
生活方式干预:这是预防和治疗腹部肥胖的基础。饮食干预通常以每天减少500~750千卡的能量摄入为目标,同时增加体育活动。需要注意的是,体育活动对减重效果有限,但对维持体重和降低心血管风险非常重要。
药物治疗:如果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可以考虑使用药物治疗。目前有6种药物被批准用于长期体重管理,包括奥利司他、纳曲酮缓释/安非他酮、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替西帕肽和司美诺肽。这些药物至少能帮助减轻5%的体重。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肥胖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但手术风险较高,需要严格评估。
预防和改善建议
定期监测腰围:将腰围纳入常规健康检查项目,及时发现腹部肥胖。
健康饮食:减少高热量、高糖分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的比例。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等。
定期体检:特别是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需要定期检查血糖、血压等指标。
避免久坐:长时间坐着工作的人需要每隔一小时起身活动5-10分钟。
腹部肥胖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的疾病。虽然遗传和生物学因素有一定影响,但目前全球范围内的肥胖流行主要是由环境/社会因素驱动的。因此,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环境干预,可以有效控制腹部肥胖,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