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与恭亲王:一场改变清朝命运的政变
慈禧太后与恭亲王:一场改变清朝命运的政变
1861年,一场惊心动魄的宫廷政变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场被称为“辛酉政变”的事件,不仅改变了清朝的命运,也塑造了一位在历史上极具争议性的女性——慈禧太后。
从热河到北京:一场精心策划的政变
故事要从咸丰帝的去世说起。1861年8月,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病逝,留下年仅6岁的独子载淳(即后来的同治帝)。在临终前,咸丰帝任命了八大臣辅佐幼帝,这八大臣包括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大学士肃顺等,他们都是咸丰帝的心腹重臣。然而,咸丰帝还做了一个重要的安排:他将两枚御印分别赐给皇后钮祜禄氏(慈安太后)和懿贵妃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规定所有诏书必须加盖这两枚印才能生效。这一安排,为后来的政变埋下了伏笔。
慈禧太后,这位后来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女性,此时还只是懿贵妃。但她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手腕,很快就在这场权力斗争中崭露头角。她深知,要想掌握实权,必须联合朝中的实力派。于是,她找到了一个人——恭亲王奕䜣。
奕䜣是道光帝的第六子,咸丰帝的弟弟。他聪明能干,曾在英法联军入侵时负责与西方列强谈判,深得西方国家的认可。更重要的是,他在北京城内拥有广泛的人脉和势力。慈禧太后看中了奕䜣的才能和影响力,决定与他结盟。
在热河行宫,慈禧太后与奕䜣秘密商议,制定了周密的政变计划。为了确保政变成功,他们采取了以下策略:
掌控军权:慈禧太后提拔醇郡王奕譞(奕䜣的弟弟)为正黄旗汉军都统,掌握京畿地区的军事力量。同时,奕䜣也积极笼络驻扎在京津一带的军队,为政变做好军事准备。
分化对手:慈禧太后利用顾命八大臣之间的矛盾,通过政治手腕分化他们的力量。她假意提出让端华卸任部分职务,实际上是为了让醇郡王奕譞接替京城步军统领的职位,从而掌控京城的防务。
制造舆论:慈禧太后授意御史董元醇上奏,请求太后垂帘听政。这一举动虽然遭到八大臣的反对,但也暴露了他们的立场,为政变制造了舆论环境。
政变实施: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1861年10月,慈禧太后和小皇帝载淳一行人离开热河行宫,返回北京。途中,他们故意放慢速度,以便奕䜣在北京做好政变准备。
11月1日,慈禧太后一行抵达北京。第二天,奕䜣手捧盖有玉玺和两枚御印的圣旨,当众历数八大臣的罪状,宣布解除他们的职务。载垣、端华等人被当场逮捕,其他军机大臣也被撤职查办。与此同时,醇郡王奕譞率兵在京郊密云逮捕了正在护送咸丰帝灵柩的肃顺。
11月8日,慈禧太后发布上谕,正式宣布肃顺的罪状,并下令将其处斩。其他大臣或被革职,或被充军。至此,顾命八大臣集团被彻底铲除。
政变之后:权力的重新分配
政变成功后,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开始垂帘听政。慈禧太后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手腕,逐渐掌握了清朝的最高权力。而恭亲王奕䜣虽然在政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最终仍处于慈禧太后的控制之下。他被任命为议政王,负责处理朝廷的日常事务,但重大决策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这场政变不仅改变了清朝的命运,也塑造了慈禧太后这位在历史上极具争议性的女性。她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手腕,在这场权力斗争中脱颖而出,开启了长达47年的统治时期。而恭亲王奕䜣虽然在政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最终仍处于慈禧太后的控制之下,这场政变堪称清朝末期最精彩的一场政治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