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创新疗法将肝癌手术转化率提升至77.2%
中山大学创新疗法将肝癌手术转化率提升至77.2%
在肝癌治疗领域,中国学者再次引领全球突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元云飞教授团队在2024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上发布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通过创新的“靶向+免疫+介入”四联疗法,成功将不可手术的肝癌患者手术转化率提升至77.2%。
研究背景:70%肝癌患者错失手术机会
在中国,约70%的肝癌患者在初诊时已是中晚期,失去了直接手术切除的机会。对于这些不可手术的肝癌患者,如何通过有效的治疗手段实现肿瘤缩小,进而争取手术机会,是临床医生长期探索的重要课题。
创新的“2+2”治疗方案
元云飞教授团队设计了一种全新的“2+2”治疗方案,即两种介入治疗(TACE和HAIC)联合两种系统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具体来说,患者在接受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和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的同时,联合使用PD-1抑制剂信迪利单抗和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仑伐替尼。
研究数据:转化率高达77.2%
这项名为PLATIC的单中心II期研究共纳入57例不可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研究结果显示,在中位3个周期的治疗后,手术转化率高达77.2%(44/57),按照mRECIST标准评估的客观缓解率(ORR)更是达到80.7%。在成功转化手术的患者中,近30%的患者达到了病理完全缓解(pCR)。
安全性可控,副作用可接受
研究中,64.9%的患者出现了3/4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但这些副作用大多是可管理的。没有患者因治疗相关不良事件而停止或中断治疗,表明这种四联疗法的安全性是可控的。
研究意义:为肝癌治疗带来新希望
这一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为肝癌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研究团队表示,这种联合治疗方案不仅显著提高了手术转化率,还延长了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未来,这种治疗模式有望成为中晚期肝癌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
这项研究已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上发布,并在ClinicalTrials.gov上注册(NCT04814043)。这一重要突破不仅体现了中国在肝癌治疗领域的领先地位,更为全球肝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