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古迹探秘:南朝陵墓石刻与季子庙
丹阳古迹探秘:南朝陵墓石刻与季子庙
丹阳,这座有着24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不仅是中国吴文化的发源地,更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在这里,南朝陵墓石刻与季子庙两处古迹,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南朝陵墓石刻:六朝文化的艺术瑰宝
南朝陵墓石刻是南朝皇帝和王侯墓前的神道石刻,这些具有悠久历史的南朝陵墓石刻统称为六朝石刻。最早记载南朝陵墓石刻的文献可以追溯到公元1877年清朝同治年间莫友芝的《金石笔谈》,其中只记载了8处石刻。到了公元1911年清朝宣统末年,张璜的《梁代陵墓考》中则记载了14处石刻。1934年,朱希祖和朱偰父子等学者进行调查,共找到28处石刻。此后,从1949年以来的考古调查,总共发现33处南朝陵墓石刻:南京21处、句容1处、丹阳11处。现已知12座帝王陵墓为宋武帝刘裕的初宁陵、文帝刘义隆的长宁陵,齐宣帝萧承之的永安陵、高帝萧道成的泰安陵、景帝萧道生的修安陵、武帝萧赜的景安陵、明帝萧鸾的兴安陵,梁文帝萧顺之的建陵、武帝萧衍的修陵、简文帝萧纲的庄陵,陈武帝陈霸先的万安陵和文帝陈蒨的永宁陵。
这些石刻具有壮丽的体型、精湛的雕刻工艺、气势恢宏的氛围以及古朴灵动的特点,它们两两相对、对称列置,互相陪伴着经历了1500多年的风雨洗礼,其中备受瞩目的石刻有宋武帝刘裕陵前一对残损的石麒麟,这是南朝石刻早期作品的代表,从中可见汉代石兽的古朴遗风;保存完好的石麒麟为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前的一对;齐明帝萧鸾兴安陵前两兽虽已残损,仍富于装饰意味;陵前列置石刻布局最为完整的是梁文帝萧顺之的建陵,有石麒麟、方形石础、神道柱、石龟趺座各一对。此外,一些失考的墓石刻也有很多典故和猜测。
梁文帝萧顺之建陵石刻——石兽、石础、石柱、石龟趺各一对
目前宋武帝陵石刻是现有发现最早的南朝墓陵石刻,仅存的一对石兽已经有1600年历史。
季子庙:吴文化的活化石
季子庙,位于江苏省丹阳市延陵镇境内。季子庙之所以闻名遐迩,不仅是有十字碑、消水石、季河桥等名胜古迹,更得益于这里有独特的奇观异景——沸井涌泉。
季子庙的沸井主要分布在庙前的沸井塘边。根据志书记载,古代这里有井百口,其中一部分是沸井。现存古沸井有六口,井水三清三浊,各相距尺许。稍远看去,井栏古朴典雅,神韵别具;走近细瞧,井内水面翻腾鼎沸,滚浪有声。这奇特的景观令游人稀奇不已。此外,在庙周边的河沟水塘内,还有多处沸泉在滚涌,从不停息,乡民们谓之为“龙气”,称沸井塘为“龙潭”、“沸潭”。
季子庙何时有沸井很难考证,但从南朝刘敬淑的《异苑》一书可知,早在16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沸井已名声远播了。拜谒季子庙,观沸井涌泉是历代达官贵人、文人墨客非常向往的事。南朝张正见来此后写了《行经季子庙》一诗,其中有句:“野藤侵沸井,山雨湿苔碑”。这是迄今所见最早提到的沸井的诗句。其外,历代名人如李白、萨都剌、沈德潜等来庙观井后,都留下了不朽的诗文。
季札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称公子札,是一位与江阴历史渊源有关的古代贤人。传为避王位"弃其室而耕"常州武进焦溪的舜过山下,人称"延陵季子"。季札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广交当世贤士,对提高华夏文化作出了贡献。
公元前561年,吴王寿梦病重将卒,因季札贤能,想传位于他。季札谦让不受,说:"礼有旧制,不能因父子感情,而废先王礼制。"于是寿梦遗命:"兄终弟及,依次相传。"他想这样王位必将传于季札。
寿梦去世后,长子诸樊接位,服丧期满后让位季札。季札坚辞不受,舍弃王室生活去舜柯山种田(今焦溪舜过山)。诸樊当政13年,卒前遗命传位于弟余祭,并依次传位季札,季札仍不就,最后由余昧的儿子继位,是为吴王僚。
季札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公元前485年冬,楚国名将子期进攻陈国,吴王派季札救援陈国。季札传言给子期,明确表达自己的反战态度。经季札调停,平息了一场战乱。公元前544年,季札奉命出使鲁、齐、郑、卫、晋五国,在这次外交活动中,他同齐国的晏婴,郑国的子产及鲁、卫、晋等国的重要政治家会晤,高谈政事,评论时势,使中原国家了解并通好吴国。
季札又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文艺评论家,公元前544年奉命通好北方诸侯,在鲁国欣赏了周代的经典音乐、诗歌、舞蹈,他当场结合当时社会的政治背景,一一作了精辟的分析和评价。如在欣赏《秦风》后就说:"这是华夏的声音呀,能够华夏化必能强大,强大到一定程度就能达周王朝鼎盛时那样了吧!"他能从乐声中预言秦国的未来,确是一言中的。
季札重信义。一次途经徐国时,徐国的国君非常羡慕他佩带的宝剑,难于启齿相求,季札因自己还要遍访列国,当时未便相赠。待出使归来,再经徐国时,徐君已死,季札慨然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松树上。侍从不解。他说:"我内心早已答应把宝剑送给徐君,难道能因徐君死了就可以违背我的心愿吗?"此事传为千古美谈。
《春秋》载,季札于公元前485年死后葬在申港西南。后人在墓旁建季子祠,墓前立碑,传说碑铭"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10个古篆是孔子所书。今申港中学所在地就是季子祠原址,季子墓高大的封土依然耸立在古老的申浦河西畔。
季札受封于延陵(今常州),史称延陵季子。墓葬于江阴申浦(今申港),墓前有传说为孔子所书的十字篆文碑,碑文是:"呜呼有吴延陵季子之墓",史称十字碑。
吴季子墓在江阴申港镇西南隅的申港中学内。《史记·吴世家》后注有:"延陵季子冢在毗陵县暨阳乡。"《越绝书》云:"季子冢古名延陵墟。"《寰宇记》载:"季子墓在晋陵县北70里申浦之西。"上建季子祠,塑像祭祀。祠内有相传为孔子所书10个古篆墓碑,碑铭"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世称"十字碑"。抗战初毁于兵燹。拓本高2.26米,宽0.93米。现墓墩高4米,面积2694平方米。
历史的见证与文化的传承
丹阳的南朝陵墓石刻和季子庙,不仅是两处简单的古迹,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南朝陵墓石刻展现了六朝时期的艺术成就,而季子庙则承载着吴文化的深厚底蕴。这两处古迹,如同两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丹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