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风韵犹存”在唐宋诗词中的魅力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风韵犹存”在唐宋诗词中的魅力

引用
腾讯
7
来源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130A019HN00
2.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0RLPS90055661D4.html
3.
https://www.zhscxh.com/view/common/articledetail.aspx?id=196174898a748881
4.
https://scsqw.cn/whzh/slzc1/content_162997
5.
https://www.shiciyun.com/pagedetail.aspx?typeid=809F7138ACA669BF&pageid=7C073F081C03DB17&newstype=21570
6.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316/23/32873476_1117410022.shtml
7.
https://www.duchang.gov.cn/zjdc/dcwy/202406/t20240603_6567158.html

“风韵犹存”这个成语,出自清·王韬的《淞隐漫录》,形容中年妇女依然保持优美的风姿和气质。然而,在唐宋诗词中,“风韵犹存”却有着更为丰富和深邃的内涵。它不仅描绘了女性的优美风姿,更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01

李清照的梅花词:风韵犹存的典范

在宋代词人中,李清照对“风韵犹存”的诠释最为深刻。她一生爱梅,将自己的情感经历和人生际遇寄托在梅花中。在她现存的49首词作中,写梅花的词作就有9首,其中《渔家傲》和《满庭芳》最为典型。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在这首词中,李清照将梅花比作“香脸半开娇旖旎”的美人,展现了梅花的风韵与女性的气质的完美融合。“此花不与群花比”一句,更是体现了“风韵犹存”的独特魅力。这里的梅花,不仅是自然界的花朵,更是词人自身形象的象征,展现了女性在岁月流逝中依然保持的优雅与自信。

《满庭芳·小阁藏春》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渐好,
疏影尚风流。

这首词描绘了残梅的风韵。虽然梅花已经凋零,但“疏影尚风流”,展现了即使在凋零之际,梅花依然保持着独特的风韵。这与“风韵犹存”的意境不谋而合,展现了美好事物在时光流逝中依然保持的韵味。

02

唐宋诗词中的风韵犹存

“风韵犹存”的意境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不仅限于描写女性,更广泛应用于描绘自然景物和人文情感。

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表弟在离乱后的重逢。虽然岁月变迁,但故人的风韵依然可辨。“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两句,生动展现了久别重逢时的惊喜与感慨,体现了“风韵犹存”的意境。

戴叔伦的《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蛩。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故人在异乡的偶然重逢。“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展现了意外重逢时的惊喜与感慨,体现了“风韵犹存”的意境。虽然身在异乡,但故人的风韵与往昔的情感依然如故。

韦应物的《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故友十年后的重逢。“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展现了岁月变迁中友情的长存,体现了“风韵犹存”的意境。虽然容颜已改,但情感依然如故,展现了美好事物在时光流逝中的恒久魅力。

03

风韵犹存的象征意义

在唐宋诗词中,“风韵犹存”不仅用于描绘女性的优美风姿,更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象征着美好事物在时光流逝中的恒久魅力。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叶嘉莹先生的悼诗

数卷黉文仍绮丽,百年风韵未阑珊。

这句悼诗虽然出自当代,但“百年风韵未阑珊”与“风韵犹存”的意境高度契合,展现了这个成语在诗词中的延续与传承。它不仅描绘了叶嘉莹先生的学术风范,更体现了“风韵犹存”在当代诗词中的生命力。

“风韵犹存”在唐宋诗词中的表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它不仅描绘了女性的优美风姿,更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这种意境在当代诗词中依然延续,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