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农业气候变化:农作物受影响几何?
云南农业气候变化:农作物受影响几何?
近年来,云南的气候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数据显示,自1954年以来,云南的主要农业生长季节呈现出明显的气候变暖趋势,降水量和日照时数也发生了较大波动。这种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了显著影响,特别是春旱强度减弱而阴雨寡照现象加重。了解这些变化对于制定适应措施至关重要,以保障农业生产稳定。
云南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其复杂的气候特征。作为我国西南部的重要省份,云南处于热带气候区域,常年湿润高温,这给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了诸多挑战。加之农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自然资源被严重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云南省农业经济发展。
以景洪市为例,该地区对农业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受资源环境、市场体制等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直接,导致基础薄弱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全市耕地面积、粮播面积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粮食生产上新台阶的难度增大。农业面源污染加重,洪涝灾害、旱灾以及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增大,导致农业环境质量下降。橡胶白粉病等重大农作物病虫害以及禽流感等动物疫病呈多发、频发趋势,也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气候变化对热带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热作边界变化
根据景洪地区气象台站的逐日气象资料,景洪地区积温变化呈总体增长趋势。根据我国积温与作物熟制划,景洪在1980年以后从亚热带变为热带地区,可以扩大范围推广一年三熟水稻以及甘蔗、橡胶等喜热作物。
寒害风险增加
越冬条件是限制热带作物种植的主要因素,尤其对于喜凉作物如土豆、蚕豆、豌豆等来说,景洪冬季气候变暖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对喜热作物如橡胶、甘蔗、咖啡等而言,气温偏高,会促进作物生长,并且使其免受低温冷害的影响,但是长期处于温暖的环境会减弱抗寒能力,一旦出现较大幅度降温,则会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失。对冬季作物如冬早蔬菜、冬玉米、冬西瓜等可导致其发育速度加快、生育期缩短、发育期提前。但冬季气温偏高,作物低温敏感期向隆冬时节靠近,则会因这一时段天气不稳定而增大作物遭遇冷害的概率。同时,冬季作物也会由于前期气温偏高,适应低温时段过短,而导致抗寒能力下降,在出现大幅降温时,更容易遭受寒害。
气候变化对农业灾害的影响
干旱灾害
景洪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常常遇到干旱灾害。这主要是因为景洪是一种典型的季风气候脆弱地区,干湿明显,每年5~10月份是雨季,水资源丰富;11月份~次年4月份是干季,干旱少雨,对该地区农作物生长影响较为深刻。冬天气温普遍较高,土壤水分蒸发旺盛,从而加重了旱情。景洪干旱灾害发生频率随着时间推移呈增长趋势,特别是21世纪以来极端干旱事件出现频率明显增加,对农作物的影响强度也逐年增加。
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不仅会危害农作物生长,使农田积水,土壤水分长期处于饱和状态,作物根系因缺氧而生长发育受阻或死亡,造成农作物减产或绝收;严重的还会破坏房屋、建筑、水利工程设施、交通设施、电力设施等,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据统计景洪区域内洪涝灾害发生概率在20世纪90年代至今有上升趋势,近17年间平均每3年就会发生大规模洪灾,给沿江地区农业造成重大危害。
低温寒害
低温寒害是指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出现了热量不足为主的一种气候灾害,具体表现在农作物在整个生长过程中或某一个生长期,气温难以达到农作物需要的温度值,直接或间接情况下伤害了农作物,延迟或阻碍了其生长而降低产量的一种灾害。
气候变暖导致病虫害加重
近年来,景洪病虫害危害日益严重。基于云南省植保站相关调查数据得知,高温干旱是诱发景洪病虫害的首要因素,追究其原因在于随着高地区气候的变暖,农作物生长季被不断延长,病虫害的生长期也随之延长,其繁殖代数越来越多。由于冬天气温偏高造成昆虫进入冬眠期推迟,有利于病虫越冬,同时高温也加快病菌生长速度,因此各种病虫害出现的范围扩大,加剧了流行和危害。
面对这些挑战,云南省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健全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制度体系
结合国家出台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体系,抓紧出台景洪市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相关法规政策,加强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基础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推进区域气候变化科学研究、观测和影响评估水平。加大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人才队伍培养。把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专项发展规划,建立相应的农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评估体系。建立专门的机构或明确综合职能部门的专门机构负责发展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组织协调工作。创新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保障机制
完善适应工作组织协调制度,统筹安排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各项工作,在病虫害防治、防汛抗旱、扶贫开发、防灾减灾、森林防火、重点工程建设、科技教育等相关项目工作中添加气候变化工作要点,并构建多领域、多学科省级气候变化研究组织。加大对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宣传和教育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的意识,开展自觉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增强农业自动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工作,提高政府官员、企业管理人员、媒体从业人员及相关专业人员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和工作能力。开展应对气候变化职业培训,积极组织人员参与国家组织开展的低碳职业相关培训。政府和农业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农民举办各种培训和辅导,普及和推广各种有适应潜力的新技术,使农民不断掌握适应气候变化的新技术和技能,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云南农业正处在适应这一挑战的前沿。通过科学规划和持续努力,云南有望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