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是儿打天下父亲坐?他是开国皇帝,但也是毛病最多的那一类
李渊是儿打天下父亲坐?他是开国皇帝,但也是毛病最多的那一类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说李渊是“儿打天下父亲坐”,自然有失偏颇;但如果没有二儿子李世民、光靠李渊自己折腾,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唐朝统一天下的难度呈几何倍数增长;唐朝的命不会长。
首先,后人不能否认李渊作为唐朝开国皇帝的事实,必须正视他在唐朝建立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唐朝的开国过程,如果根据官修史书的记载,很容易形成这样一种认识:李世民是太原起兵的主要推动者,李渊则全程被推着走,甚至是因为动了隋炀帝的宫女、犯下了灭族之罪,才不得不“下海”造反。
这当然不是历史的全貌,李渊并不是唐朝建立过程中可有可无的人物;相反,在起事的初期阶段,他一度是事业的中流砥柱。
李渊画像
李家之所以具备隋末起事的资本,有赖于李渊独特的出身、高明的处世之道。
李渊出生于北朝关陇贵族世家,祖父李虎是北周开国“八柱国”之一,自己七岁就袭封唐国公。更重要的是,他的母亲出自同为八柱国的独孤家族,姨妈就是著名的独孤皇后(影视作品中的独孤伽罗),而大名鼎鼎的隋文帝杨坚,自然就是他的亲姨父。
鉴于独孤皇后在杨坚心目中的地位,李渊自然也享受了“爱屋及乌”的待遇。史书称,“隋文帝独孤皇后,即高祖从母也,以故文帝与高祖相亲爱”,在姨夫母的关照下,李渊先后出任谯、陇、岐三州刺史;表弟杨广即位后,李渊又先后出任殿内少监、卫尉少卿、兼知关右诸军事,积累了雄厚的政治资本、广泛的人脉资源。
不过,李渊并不是个只会依仗裙带关系的官二代,他“倜傥豁达、任性真率,宽仁容众,无贵贱咸得其欢心”,简单点理解,就像当初的刘邦那样,待人接物很有一套,极得人心。
到了隋炀帝后期,天下大乱,身居高位、深得人心的李渊也受到了来自表弟杨广的猜忌。对此,李渊机智地“纵酒纳赂以自晦”,即用沉迷酒色、收受贿赂这些“没出息”的举动,成功给隋炀帝造成自己胸无大志的形象。
但真实的李渊是这样的:担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期间,他带领数十骑兵冲入数千起义军阵中,随手射箭七十余发、“皆弦而倒,贼乃大溃”;他刚柔并济,成功击败绛州柴保昌、受降数万人;突厥来袭,他虚实结合,疑兵、伏兵前后呼应,成功打败对方。
由此可见,李渊本身就是一个富有谋略、能征善战的政治家、军事家。随着隋炀帝南下扬州,李渊获得了太原留守这一要职,手握北方军事重镇,给了他在乱世中逐鹿天下的资本。
李渊太原起兵示意图
根据史书记载,李渊太原起兵,大多是出于李世民的推动。但如王夫之评论的那样:“高祖慎之又慎,迟回而不迫起,故秦王之阴结豪杰,高祖不知也,非不知也,王勇于有为,而高祖坚忍自持,姑且听之而以静镇之也。”与锋芒毕露、年轻气盛的儿子李世民相比,李渊更懂得韬光养晦、伺机而动,古往今来的成功政治家,哪个不具备这样的素质?而在决定起兵后,他的一系列举动堪称雷厉风行、精准老道:
他以讨乱为名,命令刘文静、长孙顺德等人仅用十天内就募兵过万;
面对杨广亲信王威、高君雅的猜忌,他设计栽赃、当众将对方除掉;
在进军关中途中,他所到之处开仓放粮,成功打造起“义兵”的形象,吸引各方投靠;
面对当时势力如日中天的李密,李渊敏锐察觉对方妄自尊大的心理,通过刻意谦卑的一封信,哄得对方无心西进、像钉子一样扎在洛阳附近,替自己挡住了山东兵马;
攻克长安的过程中,他严明纪律、秋毫无犯,宣布“犯隋七庙及宗室者,罪三族”;城破后,他命人搜集图籍、约法十二条,随后拥立代王为皇帝、尊隋炀帝为太上皇,一步步、深谋远虑,向着谋朝篡位的目标迈进。
由上可见,在唐朝创业的过程中,李渊老谋深算、小心谨慎,步步为营、稳扎稳打,高超的政治智慧体现无疑,无愧为李唐帝国的开国之君。
但话分两头、人有两面,李渊身上带有明显的两大缺点。
第一,在关键时刻犹豫不决,决断力欠缺。这一特征,贯穿李渊人生与事业的全过程。
公元617年进军关中途中,由于连日阴雨、交通受阻、军中缺粮,又听闻突厥与刘武周将乘虚袭击晋阳,李渊计划撤回太原、更图后举。这种选择极为危险:俗话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太原起兵本质上是以下犯上,这种事既然开了头,就没有回头路,因此李世民就指出:“兵以义动,进战则克,退还则散;众散于前,敌乘于后,死亡无日”,只能一条路走到黑。但李渊一意孤行,最后李世民连夜在帐外恸哭才将其惊醒。
李渊与李世民画像
公元619年,刘武周、宋金刚突袭太原、进逼河东。李渊用人不当,先是李元吉弃城逃跑,随后裴寂指挥无方、导致唐军溃败。情急之下,李渊甚至考虑放弃山东地区、一心退守关中。最终还是由李世民主动请缨,率军全部主力北上,背水一战击败刘武周、彻底收回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