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日照海域火箭发射引发生态担忧
黄海日照海域火箭发射引发生态担忧
12月18日至21日,黄海日照海域将进行海上火箭发射,以35-23.50N 119-35.92E为中心、半径3公里的圆形区域内全天禁止无关船舶进入。同时,12月19日至21日每日17时至19时,火箭残骸落区也将实施禁航。
此次海上火箭发射引发了公众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关注。研究表明,火箭发射过程中产生的推进剂排放物可能对大气、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例如,常温燃料火箭在发射时会产生氮氧化物、硫化物和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这些物质不仅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还会破坏臭氧层。此外,固体火箭发动机产生的尾气中含有氯和氧化铝,这些物质是已知的“臭氧杀手”,会进一步加剧臭氧层的损耗。
火箭发射产生的烟尘也是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这些烟尘在平流层的停留时间可长达2-3年,是人类活动在平流层产生气溶胶污染的唯一途径。此外,坠落于地球表面的废弃零件和固体燃料残骸也可能对海洋或陆地环境造成污染。
面对这些环境挑战,航天科研人员正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例如,通过催化还原和吸附等方法处理火箭发射产生的废气,利用大量水冲洗发射台以减少化学物质残留。更重要的是,新一代使用清洁低温推进剂的火箭正在逐步替代传统的常温推进剂火箭。例如,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就将原有的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发动机替换为液氧/煤油发动机,不仅提高了环保性能,还提升了运载能力。
液氧/甲烷推进剂因其燃烧效率高、绿色环保、成本低等特点,正逐渐成为火箭发动机推进剂的理想选择。2023年7月12日,我国的朱雀二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入轨,这是全球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标志着我国在绿色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随着全球航天发射活动的日益频繁,如何平衡航天发展与环境保护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此次黄海日照海域火箭发射引发的生态担忧,再次提醒人们关注航天活动的环境影响。未来,通过技术创新和环保措施的不断优化,有望实现航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