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贤立教授:中国显微神经外科的开拓者
朱贤立教授:中国显微神经外科的开拓者
2024年12月22日,我国著名显微神经外科奠基人朱贤立教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因病逝世,享年91岁。这位将毕生精力奉献给神经外科事业的医学泰斗,不仅在国内率先开展显微神经外科业务,更在鞍区病变和脑动脉瘤手术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无数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
显微神经外科的开拓者
朱贤立教授1956年毕业于武汉医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毕业后一直在母校附属协和医院外科工作。1960年起,他开始兼任神经外科工作,成为我国神经外科领域的先锋。1979年,朱教授赴瑞士苏黎世大学医院神经外科进修,带回了当时最先进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和理念。
显微神经外科是神经外科学的重要分支,它以手术显微镜为核心,结合一系列显微手术器械,能够更精细地操作,减少对脑组织的牵拉。这一技术的出现,标志着神经外科从“脑叶手术”向“病灶性手术”的重大转变。
攻克鞍区病变的显微手术难题
鞍区是颅底一个极其复杂的区域,形似马鞍,集合了垂体、视神经和视交叉、下丘脑等一系列重要解剖结构。这里常见的肿瘤包括垂体瘤、颅咽管瘤、鞍结节脑膜瘤等,手术难度极大。
以鞍结节脑膜瘤为例,这种肿瘤起源于鞍结节的硬膜,尤其是视神经管和视交叉沟外部的交界处。由于与视神经关系密切,视觉障碍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高达80%的患者会出现视力下降。手术需要在显微镜下精细操作,既要完整切除肿瘤,又要保护视神经、垂体等重要结构,同时避免损伤血管。
朱贤立教授在这一领域展现了卓越的技术实力。他带领团队率先在全国开展显微神经外科业务,特别是在鞍区病变的显微手术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通过精细的手术技巧和对解剖结构的深刻理解,他成功完成了多例高难度手术,为患者带来了希望。
脑动脉瘤显微手术的突破
脑动脉瘤是神经外科另一大挑战,尤其是对于复杂动脉瘤,传统的夹闭术和介入栓塞术都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这时,脑血管重建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朱贤立教授主持并完成了“脑动脉瘤显微外科技术”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成果多次获得省级和国家级奖励,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带领团队在显微手术中运用各种脑血管重建技术,如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端侧吻合术、移植大隐静脉的高流量颅外-颅内血管重建术等,为难治性脑动脉瘤提供了理想的外科解决方案。
这些手术需要极高的显微血管吻合技术,术中还要监测血管通畅性和脑组织功能,确保手术安全有效。朱贤立教授的团队在这一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永恒的医学精神
朱贤立教授的一生,是为医学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他不仅是一位医术精湛的神经外科医生,更是一位严谨治学的医学教育家。他培养了大批神经外科专业人才,为我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朱贤立教授的离世,是我国医学界的重大损失。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继续在神经外科领域开拓进取,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