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鱼引发的产业革命:雷霁霖院士与多宝鱼的传奇
一条鱼引发的产业革命:雷霁霖院士与多宝鱼的传奇
1992年,一条来自欧洲的鱼——大菱鲆,被一位中国科学家成功引进到中国。这位科学家就是被誉为“中国大菱鲆之父”的雷霁霖院士。他不仅将这种鱼引入中国,还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养殖模式,推动了一个年产值逾40亿元的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从引进到产业化:一条鱼引发的产业革命
1980年和1991年,雷霁霖两次赴英考察学习。在对比分析了欧亚鱼类区系和地理分布、研究它们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点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论证,他最终选定欧洲当时开发不久且已获得成功的冷水性良种——大菱鲆,作为我国北方开辟工厂化养殖产业的理想品种。1992年,雷霁霖首次将大菱鲆引进中国。
然而,引进只是第一步。要实现产业化,还需要解决一系列技术难题。雷霁霖带领团队冲破了欧洲专利封锁,经过连续7年艰苦攻关,终于突破了亲鱼强化培育、光温调控性成熟、分批采卵和年周期内多茬育苗以及早期培育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年出苗量超过百万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为实现大菱鲆养殖产业化,雷霁霖因地制宜创建了“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北方冬季水温过低的问题,还实现了养殖环境的可控化,为多宝鱼的规模化养殖创造了条件。
工厂化养殖:创新引领产业升级
工厂化养殖模式是多宝鱼产业成功的关键。这种模式通过模拟海洋环境,在陆地上建造养殖设施,利用水处理系统保持水质稳定,为鱼类提供理想的生长条件。与传统养殖方式相比,工厂化养殖具有以下优势:
- 环境可控:通过调节水温、光照等环境因素,可以实现全年不间断养殖。
- 节约资源:循环水系统大大减少了水资源的消耗,同时降低了污染。
- 提高效率:智能化管理提高了养殖效率和产量。
- 产品质量:可控的环境有利于生产出品质更稳定的水产品。
产业现状: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多宝鱼产业已成为山东、辽宁等地的重要经济支柱。据统计,目前我国多宝鱼年产量已达5万多吨,年产值超过40亿元。工厂化养殖不仅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包括饲料生产、设备制造、物流运输等。
多宝鱼产业的成功还体现在其对生态环境的友好性。工厂化养殖模式通过循环水系统和尾水处理,大大减少了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同时,这种模式还解决了传统养殖中常见的病害问题,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展望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
尽管多宝鱼产业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如何进一步提高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如何应对市场波动和竞争,如何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等。此外,2006年发生的“多宝鱼风波”也提醒我们,食品安全和公众信任是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展望未来,多宝鱼产业将继续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蓬勃发展。随着消费者对高品质水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国家对海洋经济和蓝色粮仓战略的重视,多宝鱼产业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雷霁霖院士曾说:“我愿用热血续写人生,用生命演奏中国渔业科技的最好乐章。”正是这种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推动了多宝鱼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我国海水鱼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来自欧洲的鱼,在中国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令人瞩目的产业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