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提升归属感,远离抑郁?
大学生如何提升归属感,远离抑郁?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心理健康问题总检出率为18.9%,其中内化问题(如焦虑、抑郁)比例高达20.0%。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提升大学生归属感成为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关键途径。
归属感: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石
归属感,即个体与某个群体建立联系并获得认同感的心理体验,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缺乏归属感会导致心理困扰,影响社交能力,甚至引发抑郁等心理问题。相反,较强的归属感则能提升幸福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如何提升归属感?
积极参与校园活动
大学生应主动参与各类校园活动,如社团、志愿者服务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还能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例如,有学生通过加入摄影社团,不仅提升了摄影技能,还结识了一群热爱艺术的朋友,逐渐摆脱了孤独感。
主动融入集体生活
宿舍和班级是大学生最直接的社交圈。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如宿舍聚餐、班级出游等,有助于建立亲密的同伴关系。一位大三学生分享道:“起初我总是被动等待别人邀请,后来我开始主动组织活动,发现大家其实都很愿意参与,这种被需要的感觉让我更有归属感。”
培养共同兴趣
共同的兴趣爱好是建立归属感的重要途径。无论是运动、音乐还是阅读,找到与他人共享的兴趣点,能帮助学生更快融入集体。一位抑郁症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发现:“当我开始尝试新的运动项目时,不仅身体得到了锻炼,更重要的是结识了一群志趣相投的朋友,这让我感受到了久违的归属感。”
寻求专业支持
学校应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干预。同时,建立导师制度,为每位学生配备可信赖的导师,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例如,墨尔本Xavier College通过导师制度,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一个可以信任的导师,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学校和个人的双重责任
提升大学生归属感需要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学校层面,应优化课程设置,提供更多元的课外活动选择;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及时发现并干预心理问题。个人层面,大学生则需要主动走出舒适区,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学会倾听和关心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结语
心理健康是每位大学生都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通过提升归属感,我们不仅能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还能收获更丰富、更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如果你或身边的人正面临心理困扰,请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勇敢面对,积极调整。记住,你并不孤单,总有人在你身边,愿意倾听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