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撕包菜:家常菜界的网红选手,如何在家复刻餐厅级美味?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手撕包菜:家常菜界的网红选手,如何在家复刻餐厅级美味?
引用
澎湃
等
5
来源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683995
2.
https://www.sohu.com/a/850051907_120626138
3.
https://so.redocn.com/shou/cad6cbbab0fcb2cb.htm
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67%E6%9A%B4%E5%8B%95
5.
https://www.petakfood.com/post/11820.html
手撕包菜,这道看似简单的家常菜,如今已成为美食界炙手可热的“网红选手”。在国际美食作家扶霞·邓洛普的新作《君幸食》中,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道菜的独特魅力:“手撕包菜不仅是一道菜,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承载着中国家庭的温暖记忆和饮食智慧。”
01
为什么手撕包菜能成为“网红”?
首先,手撕包菜的成功离不开其独特的口感和味道。这道菜色泽鲜艳,红白相间,光是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增。入口后,包菜的爽脆与调味料的香辣完美融合,再加上五花肉的醇香,每一口都让人回味无穷。
其次,手撕包菜的制作过程简单易学,非常适合厨房新手。不需要复杂的刀工,也不需要精准的火候掌控,只需要按照步骤一步步来,就能做出一道美味的菜肴。这种“零失败”的特点,让它成为了许多美食博主的首选推荐。
最后,手撕包菜的营养价值也不容忽视。包菜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K和多种矿物质,具有美白祛斑、预防感冒和胃溃疡的功效。对于追求健康饮食的现代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加分项。
02
如何在家做出餐厅级的手撕包菜?
准备食材
- 主料:新鲜的小青包菜1个
- 辅料:干辣椒2个、姜3片、蒜1瓣
- 调味料:盐适量、糖少许、酱油适量、陈醋少许
制作步骤
处理食材:将包菜洗净后,用手轻轻撕成适口大小的小块。干辣椒切成段,姜和蒜分别切成细末备用。
烹饪过程:
- 锅烧热后加入适量食用油,待油温升高但未冒烟时,放入五花肉薄片,用小火慢慢煸炒至变色并出油。
- 加入干辣椒段、姜蒜末,继续用小火翻炒,直到香味四溢。
- 接下来把撕好的包菜放进锅里,转为中大火快速翻炒均匀。
- 按照个人口味加入适量的盐、少许糖、酱油以及一点陈醋调味,确保每一叶包菜都裹满酱汁。
- 最后撒上一些葱花增添色彩与香气,稍微翻炒几下即可关火出锅。
小贴士
- 为了保证包菜的脆嫩口感,在清洗完之后一定要沥干水分。
- 炒制过程中注意控制火候,避免调料焦糊影响菜品质量。
- 如果喜欢更辣的味道,可以适当增加干辣椒的数量或选用更辣的品种。
03
手撕包菜的魅力何在?
手撕包菜的魅力,不仅在于其美味,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在中国人的餐桌上,这道菜常常出现在家庭聚餐和朋友聚会中,成为连接亲情友情的纽带。正如扶霞所说:“中餐在全世界的菜系中对情感的重视是独一无二的,像西湖醋鱼、‘莼鲈之思’等都在讲述一个情感和食物之间的故事。”
手撕包菜,这道家常菜界的“网红选手”,以其简单易学、美味可口和情感价值,赢得了众多人的喜爱。无论是作为一道普通的家常菜,还是作为中国美食文化的代表,它都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所以,不妨今天就动手试试,为自己和家人做一道美味的手撕包菜吧!
热门推荐
培养低龄儿童勤奋精神:从目标设定到过程鼓励
秋冬养生新选择:山楂西洋参茶
南京夜摆,吔蛮摆滴
学厨师,难度大吗?可以学会吗?
央视紧急叫停李幼斌反腐剧《守望者》,两集下架引发舆论热议
肉毒杆菌中毒致女子重症,专家提醒:这些食物储存有讲究
艺术字设计大赛:色彩与构图技巧全攻略
弥勒3天2晚深度游:打卡东风韵小镇,住进温泉酒店
油性皮肤夏季护理指南:7大步骤打造清爽肌
爱而不得如何真正放下?这三个阶段助你解脱
蛇蟠岛两日游:打卡海盗村和野人洞,海岛度假完美攻略
浙江艺术类大学排名:中国美术学院居首,三校入选
张柏芝恋情曝光:24岁小鲜肉与百亿富豪,她会选谁?
高尿酸血症饮食管理指南:从食材到注意事项
脉管癌栓阳性致肺癌患者生存率减半,术后复发风险大增
三层穿衣加室内运动:冬季保暖这样做最科学
爆炒羊肉:一道美味营养的家常菜制作详解
数据蛙教你安全恢复手机相册照片
河南大旱难用黄河水:含沙量高、盐碱化风险大
《西海情歌》:一段发生在青海湖畔的真实爱情故事
小鸡炖蘑菇:家的味道上线啦!
冬游安顺:黄果树瀑布“神仙视角”+温泉美食
新政策利好,植保无人机迎来发展新机遇
邂逅最美高速服务区,畅游江南三大水乡胜地
中考体育考试项目大揭秘:你知道多少?
职场贵人助你升职:从识别到结交的五个技巧
发现反物质,奠基核物理:赵忠尧的科学人生
瑞士法郎防伪秘籍:这些细节让你远离假币困扰
双11防翻车指南:淘宝天猫超时发货应对秘籍
古代文献中的“者”字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