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耳朵眼炸糕:一个普通人的传奇
天津耳朵眼炸糕:一个普通人的传奇
在天津城的繁华街巷中,有一段关于炸糕的传奇故事,它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刘万春的普通回民。
那是清朝光绪年间,天津城内北门外大街,一位年轻的回民刘万春推着一辆破旧的独轮车,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他一边走,一边扯着嗓子叫卖:“炸糕嘞,香甜的炸糕!”尽管日子过得艰难,但他心中始终怀揣着一个梦想——让家人过上好日子,让自己的炸糕闯出一片天。
为了做出最好的炸糕,刘万春对选料的要求近乎苛刻。每天清晨,他都会出现在集市上,仔细挑选颗粒饱满、色泽鲜亮的糯米。有一次,他听说城外小村庄有一种独特的糯米口感绝佳,便毫不犹豫地踏上寻米之路。数十里崎岖山路,他徒步前行,荆棘划破了他的肌肤,脚底磨出了鲜血,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当他怀揣着珍贵的糯米返回时,眼中闪烁着希望之光。
选好糯米后,刘万春便开始投入炸糕的制作。他将糯米泡涨,然后推上沉重的石磨,双臂使出全力,汗水如雨下,直到糯米化为细腻的粥状。发酵环节更是关键,他凭借多年的经验和反复尝试,精准掌控着温度和时间。馅料的制作同样一丝不苟,他亲自去皮、炒制,确保火候恰到好处。
渐渐地,“炸糕刘”的名声在当地传开了。1892年,刘万春和他的外甥张魁元在估衣街西口北门外大街租了一个小门面,挂上了“刘记”招牌,开始现场制作和销售炸糕。由于店铺紧邻一条名为“耳朵眼”的狭胡同,人们便亲切地称其为“耳朵眼炸糕”。
然而,好景不长。日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耳朵眼炸糕店被强迫加入商会,店名也被改为“增盛成”。原材料变得稀缺且昂贵,店里还时常有人找麻烦。但刘万春没有放弃,他依然坚持使用最好的原料,保持传统的制作工艺。尽管店名变了,但“耳朵眼炸糕”这个名字却在老百姓口中传得更响了。
新中国成立后,耳朵眼炸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57年,公私合营,刘万春积极配合,将炸糕制作工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新人。在保持传统风味的基础上,炸糕的口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1983年,耳朵眼炸糕首次获得天津优质食品全鼎奖,从此声名鹊起。1987年,在津菜大赛上获得特别荣誉奖,成为天津美食的代表。1994年,更是在亚太博览会上摘得金牌,享誉海内外。
如今,耳朵眼炸糕已成为天津的标志性美食,不仅深受当地人的喜爱,也吸引着各地游客慕名而来。它承载着天津人的味蕾记忆,更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刘万春的创业故事和炸糕的美味密码,如同一首传奇歌谣,激励着后人不断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