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提案:生命教育进课堂,防青少年自杀
朱永新提案:生命教育进课堂,防青少年自杀
2021年,我国25岁以下青少年自杀死亡人数达到13640.72人,这一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消逝。更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率呈现上升趋势,这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面对这一严峻现实,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在提案中建议,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以预防青少年自杀自残行为。他认为,当前生命教育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均被忽视,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生命观念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生命教育,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提出,其核心在于帮助个体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当今社会,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的“风险社会”理论指出,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对个体生命造成巨大冲击,而生命教育正是应对这一挑战的关键途径。
当前生命教育的现状与挑战
虽然我国早在2010年就提出要重视生命教育,但实际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生命教育在课程体系中缺乏明确地位,往往被其他学科挤占;另一方面,专业师资力量不足,难以满足教学需求。此外,家庭和社会对生命教育的认识也相对薄弱,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生命教育的国际经验借鉴
在生命教育方面,发达国家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美国侧重于身心健康取向,通过健康、情绪、品格教育课程实施;英国则侧重于公民教育取向,将其纳入国家课程体系。这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生命教育的具体内容与实施建议
生命教育的内容应涵盖多个方面,包括心理健康、安全救护、人际关系等。例如,广西科技大学开设的《生命教育——户外运动安全救护》课程,就包含了心肺复苏、心理救助等实用技能,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生命安全知识。
要有效推进生命教育,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健全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体系
- 建设大中小学校衔接的生命教育师资共同体
- 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教育机制
结语
生命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任务,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正如朱永新委员所说:“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根本,只有懂得生命价值的人,才能真正热爱生活。”让我们共同努力,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更加安全、健康、有爱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