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城市更新“储备人才”培育,从专业“破圈”开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城市更新“储备人才”培育,从专业“破圈”开始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50117A01TBZ00

城市更新在“十四五”期间成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的一项重点任务,高校的相关专业也被寄予厚望,并承担着为未来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的责任。然而,从人才供给的角度来看,中国目前在城市更新领域的人才需求仍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城市更新人才的培养问题,包括跨学科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田野调查的重要性等,并以瑞典马尔默、日本东京等城市的案例进行说明。


城市更新在“十四五”期间成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的一项重点任务,高校的相关专业也被寄予厚望,并承担着为未来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的责任。
然而,从人才供给的角度来看,中国目前在城市更新领域的人才需求仍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据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透露,我国每四万人中才有一名建筑师,而在欧美国家,美国建筑师占比约1∶2000、意大利为1∶400。专业人才供给的不足不但对建筑行业本身的发展和创新不利,也有可能影响城市更新相关项目的实施效率和质量。
同时,由于城市更新是一个复杂且多变的过程,涉及从基础设施建设到社区改造的多个方面。这种复杂性要求相关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跨学科合作的能力。因此,除了传统的土建类专业教育外,高校还需要加强跨学科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以更好应对城市更新中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田野调查,是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失的一环
在对城市更新进行衡量时,有两个重要的维度,即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促进产业升级转型。目前,一些相关从业者和设计者过分强调经济效益和空间再生产的实用主义态度,相对忽视文化和社会层面的需求,致使城市更新理念与最终呈现的结果背道而驰。
以瑞典小城马尔默的更新改造为例。马尔默通过改善区域交通、加强高等院校建设以及提供优质的生活环境,成功吸引了周边优质人才,并通过这些人才集聚为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但另一方面,在马尔默的城市复兴中,也有诸如“原有社区边缘化”等在当时被忽视、以至于如今难以调和的问题出现,这也可被视为是实用主义所导致的城市更新过程中对地方特色的忽视,继而造成城市空间同质化、缺乏文化内涵。这一结果的形成,可能与相关专业人才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有关,即从业人员缺乏对城市空间文化深层次的理解和认知能力。
在城市更新中,我们虽然十分强调公共空间的重要性,但如何真正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仍然是一个挑战。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而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人才基础素质的缺失,需要高校在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增加更贴近城市居民生活、并能提升学习者整体视野的“田野调查”,这不失为一种有效且直接的培养方式。
田野调查是一种在进行地域性空间或文化研究时惯用的方法,通过直接观察和收集数据来了解特定环境或社区实际情况。换而言之,就是调查者用最直接的方式去感受、了解一个区域的文化与现阶段情况,再将这样的感受结合现代技术,如GIS、BIM技术等,将结果加以呈现。
充分的实地调查可以帮助设计者更好地理解居民的实际需求。比如,设计者提前走访社区并与居民交流,或者直接在此地居住一段时间,切身感受社区环境空间,通过更合理的规划设计,确保更多人群能够从更新中受益。
深入社区,推动规划与文化的融合
田野调查在城市更新项目中的应用,还包括对城市空间和社会结构的重新定义,比如通过田野调查分析特定区域遗产空间的变迁及其原住居民对地方情感的影响。此类研究有助于理解城市更新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并为城市规划提供微观视角上的参考。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本土化实践非常重要。因为西方国家的大城市,其人口密度和文化习惯都与我国有着较大区别。就东亚国家而言,其城市更新的理念也与西方国家有较大差异。
这里就拿在城市结构和人口分布以及文化定位方面与上海较为相似的东京举例。日本高校对培养城市更新预备人才是从多方面出发的,而实践教育、亲身体验,则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东京艺术大学自1986年起参与东京台东区谷中地区街道内生更新活动。这一项目由来自东京艺术大学的十余名师生和谷中地区的商贩、家庭妇女共同参与,从地区的发展历史为起点,走访区域内居民,历时近三年整理出了适合该地区的复兴方针。时至今日,这一份完全由学生和居民共同整理出来的更新计划,依旧是东京很多老旧街区在进行复兴时的参考模本。
位于长野县长和町的和田宿空置房屋改造项目,也是在通过大学与社区的合作,实现了城市更新的目标。在这个项目中,大学生不仅参与了房屋的清理和修复工作,还计划通过众筹资金将这些房屋改造成住宿设施或交流空间。这种合作模式体现了大学教育与地方社区需求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将所学用于实践的机会。
实际上,目前日本多数高校中的建筑类专业,都会以“合宿”(即导师与学生进行时长不一、但不少于一周的位于设计目的地的集体住宿)或直接参与项目核心,并与当地居民深度接洽的方式,让学生们全身心地感受城市更新中自己所面临的多方面挑战和特定区域独有的历史文化元素。这也可以最大程度保证,在城市更新进程中,尽可能细致地满足不同人群和不同地方的需求,让未来要负担起各个区域再生或复兴的专业人才能真正理解并接受自己所要完成的任务。
加强实践,推动大学课堂与“第二课堂”联动
当前,对高校来说,如何将实践项目更多融入到城市更新教育中去,这也是现阶段较为急迫且必要的工作。
同样以日本高校为例。京都曾面临许多传统町屋建筑老化和拆除的威胁。为了应对这一情况,京都市政机关邀请京都大学的师生提出解决方案。他们在一开始就先通过实地调查绘制了传统街区的详细地图,切身感受整个区域的布局和客观现状。后又访谈居民,了解第一手的关于保护传统建筑的主要障碍,如维修成本和居住舒适度问题。最后,结合当地居民心意提出了利用传统建筑发展民宿经济、吸引年轻人回流的建议与方案。可以说,这一次城市更新,实现了经验累积、居民生活幸福感提升和城市文化保留“一箭三雕”的目标。
相信这样的实践方式也同样适用于中国本土的部分历史文化丰沛的地区的高校。如上海的高校,可以在目前有待规划的老旧弄堂区域内设置学校之外的“第二课堂”,让有意向从事城市更新方向的学子,有机会真正体验上海传统街区的生活空间,感受并记录每一区域原住居民的生活流线,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造计划。
由于城市更新是一个漫长且不断精进的过程,在未来很长的岁月里也都将成为每一名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共同推进的任务。所以,就专业人才的教育与培养而言,我们也可以不局限于高校学子和学者。许多对城市文化、城市街区和历史感兴趣的青少年或中小学生,都可以成为城市更新这一学科未来的“储备”。不妨通过举办寒暑假的城市教育营,让他们对城市的来源和发展、城市的背景和文化有更多了解,帮助他们建立与城市之间更深层次的纽带。这样的活动也可以激发更多青少年对城市的热爱,为日后越来越多可造之才投身于城市更新事业打下基础。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