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河生态保护:打造绿色家园的创新实践
克拉玛依河生态保护:打造绿色家园的创新实践
克拉玛依河,这条全长32公里的人工河流,自东北入境后曲折流经城区,最终汇入西郊水库。作为克拉玛依市的母亲河,它不仅是一条穿城而过的水脉,更是一条串联起多个景点和休闲区域的生态廊道。河畔建有宽窄不一的绿化带,总面积达15.81万平方米,种植了4614棵树,形成了以九龙潭、儿童公园等为代表的多个景区。此外,河上还建有20座造型各异的桥梁,其中15座为人行或非机动车桥,5座为机动车交通桥,这些桥梁在夜晚灯光点缀下更显美丽。
再生水利用:破解水资源短缺难题
克拉玛依市位于新疆北部,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降水量稀少,蒸发量大,水资源十分宝贵。为破解水资源短缺难题,克拉玛依市积极探索再生水利用新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据统计,2023年克拉玛依市共生产再生水6千万立方米,回用量达3千万立方米,回用率高达54%,超过全国对缺水地区再生水利用率35%的目标要求。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克拉玛依市在再生水利用方面的持续投入和创新实践。
克拉玛依市投资逾6亿元,实施多个再生水利用重点项目。其中,石化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工程项目尤为引人注目。该项目预计建成后可生产再生水量1.6万立方米/天,再生水利用率达到60%以上,实现年节水量500万立方米。
生态建设:打造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近年来,克拉玛依市大力推进生态建设,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态景区,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绿色福利。
克拉玛依河景区全长8.51公里,被誉为“中国西部最靓丽的夜景景观”。景区不仅保留了河流的自然之美,更巧妙地融入了丰富的人文元素,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九龙潭是克拉玛依河的源头,这里潭水清澈,四周绿树环绕,是市民和游客休闲散步的首选之地。潭边设有观景台和休息区,是拍摄河畔美景和城市风光的理想位置。
金龙湖景区位于克拉玛依市滨河南路,其前身是一处采矿作业遗留下的广阔坑口。经过精心的设计与规划,这片由河水自然汇聚而成的湖泊不仅有效补充了城市的水资源储备,更以其旖旎的自然风光与繁茂的生态多样性“蜕变”为一座生机盎然的生态乐园。湖中孕育着多种珍稀野生鱼类,黄羊、野猪、天鹅等多种野生动物也在此悠然栖息繁衍,共同编织出一幅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古海湿地公园坐落于克拉玛依市中心城区以南,凭借第二污水处理厂提供的优质水资源,成功实现了从荒芜盐碱戈壁向碧波荡漾、生机盎然的美丽转型。园内水域波光粼粼,吸引了众多鸟类及野生动物 ,构筑起克拉玛依市南大门的一道亮丽绿色生态屏障,同时也树立了该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
科技创新:为生态保护注入新动能
为推动生态保护工作向纵深发展,克拉玛依市积极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借助科技力量提升生态保护水平。
2025年1月,克拉玛依市人民政府与北京林业大学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围绕共建油城绿洲生态文明研究院、开展学术研究、申报和实施重大项目、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与产业孵化等方面展开合作。北京林业大学将充分发挥专业学科优势,深入开展科研技术攻关和重点项目合作,全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同时,克拉玛依市还注重生态环境监测和风险防控,建立健全环境风险管理制度,定期开展土壤跟踪监测,确保生态环境安全。
公众参与:凝聚生态保护合力
克拉玛依市充分认识到公众参与在生态保护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市民参与生态保护的热情。
2024年9月,克拉玛依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向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公开征集2025年民生实事项目建议,重点选取群众反映最强烈、最迫切以及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事项。在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下,一批人民群众关注度高、人大代表反映强烈的事项,由相关部门汇总、整理、筛选,并经过多轮科学论证和审议,几经增减,最终形成涵盖教育、养老、老旧小区提升改造等领域13项20件民生实事候选项目。
未来展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克拉玛依市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在再生水利用方面,克拉玛依市计划建设中型再生水库1座,并配套建设输配水管网、泵站等设施。建成后,再生水利用率将提升至90%以上,实现“冬储夏用”,进一步拓展再生水利用场景和规模。
在生态建设方面,克拉玛依市将推进生态廊道建设,实施盐碱地综合治理,提升城市绿地面积和质量,打造更多生态休闲空间。
在环境管理方面,克拉玛依市将严格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风险防控,确保生态环境安全。
从“黑油之城”到“生态绿洲”,克拉玛依市的华丽转身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未来,克拉玛依市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公众参与为支撑,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打造更加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