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130万,近4000万人感染艾滋,央视提示:千万注意这两类人
新增130万,近4000万人感染艾滋,央视提示:千万注意这两类人
艾滋病,这个曾经令人闻之色变的疾病,如今已不再那么难以遏制。但全球艾滋病感染人数已达3990多万,2023年仍有约130万名新增感染者。在世界艾滋病日之际,让我们一起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高危人群以及预防和治疗策略。
全球艾滋病疫情概况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全球艾滋病感染人数已达惊人的3990多万,这一数字背后,是无数生命与家庭被改变的残酷现实。
虽然近年来新增感染率有所下降,但2023年仍有约130万名新增感染者,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是自1980年艾滋病被发现以来的最低年增长率。
然而专家预测艾滋病感染人数可能会在2039年达到4440万的峰值,这个预测提醒我们尽管在防控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艾滋病仍然是一个长期的挑战。
自1980年至今,已有超过4000万人因艾滋病失去生命,这个数字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总量,令人触目惊心。
2023年全球有63万人因艾滋病丧生,为2004年以来最低死亡人数,然而即便如此,这仍意味着每日有1700余人被该疾病夺走生命。
更令人担忧的是,约四分之一的感染者因无法接受治疗而死亡,这一现状凸显了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和治疗可及性的问题。
艾滋病传播途径和高危人群
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对于预防至关重要,目前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
其中性传播已经成为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占比高达97.6%,这一数据提醒我们,在性行为中采取安全措施的重要性。
值得关注的是男男性传播的比例可能超过四分之一,这一现象提示我们,在艾滋病防控工作中,需要针对不同人群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策略。
从年龄分布来看,20-29岁和50-59岁是两个高发年龄群体,这两个年龄段的人群在生理和社会行为上都有其特点,需要特别关注。
20-29岁的年轻人可能因为缺乏经验和认知而忽视风险,而50-59岁的中老年人则可能因为传统观念而忽视安全措施的重要性。
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多个性伴侣者、男性同性性接触者和共用针具注射药品者,这些群体由于其特殊的行为模式,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此外青年学生和老年人群也需要特别关注,青年学生正处于性意识觉醒的阶段,而老年人群可能因为传统观念而忽视性生活中的安全问题。
中国艾滋病防控现状
在全球艾滋病防控的大背景下,中国的情况如何呢?总的来说中国艾滋病整体疫情仍处于低流行水平,这得益于多年来持续不断的防控努力。
中国于艾滋病防控成效斐然,输血传播几近阻断,母婴与注射吸毒传播亦得到有效管控,这诸多成果皆源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性传播仍然是中国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占比高达98%以上,其中异性传播占70%,这一数据提示我们,在普通人群中加强艾滋病防控意识的重要性。
在治疗领域,中国亦成绩斐然,抗病毒治疗覆盖率逾90%,治疗成功率高达95%以上,这表明绝大多数确诊患者均可得到及时且有效的治疗。
为了进一步提高防控效果,中国设立了924家艾滋病病毒暴露后预防门诊,覆盖了31个省份,这些门诊为可能接触病毒的人提供及时的预防性治疗,有效降低了感染风险。
尽管如此仍有约15%-20%的艾滋病感染者未被发现,这部分隐性感染者不仅自身无法得到及时治疗,还可能成为传播的源头。
因此如何提高检测覆盖率,发现更多隐性感染者,仍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艾滋病预防和治疗策略
面对艾滋病,预防永远是最好的良方,首先积极学习和了解防艾知识是每个人的责任,只有充分了解这种疾病,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
定期进行艾滋病检测意义非凡,特别是一些性生活混乱的人,早期发现并治疗,不但可提升治愈率,还能有效削减传播风险。
在日常生活里,最好只有一个固定的性伴侣,这失为最有效的预防举措之一,若难以做到,那么在性行为发生时,使用安全套便显得格外重要。
如果不幸发生了不安全性行为,不要慌张,但也不要掉以轻心,在72小时内进行预防性用药干预可以大大降低感染风险,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医疗机构都设立了暴露后预防门诊的原因。
对于已经感染的人群,及时治疗和采取安全措施以不传染他人同样重要,艾滋病虽然目前还无法完全治愈,但通过规范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让患者拥有接近正常人的生活质量。
最后一点在于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倡导及时治疗,这亦是整个社会理应共同努力的方向,只有创造一个包容、理解的社会环境,才能让更多患者勇于面对疾病,积极接受治疗。
"终结"艾滋病流行的挑战与目标
联合国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在2030年前终结艾滋病对公共卫生的威胁,具体来说就是要将全球每年新发感染和相关死亡降至20万以下,同时实现"零歧视"的社会环境。
这个目标的实现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是重点人群检测不足,许多感染者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及时发现自己的感染状况。
其次检测技术的覆盖范围还有待扩大,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和欠发达国家,最后就是社会歧视问题仍然存在,这不仅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阻碍了许多人主动检测和治疗。
尽管如此我们仍目睹了一些积极的变化,2010 - 2021年期间,全球艾滋病新增感染人数下降了22%,尤其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艾滋病感染率显著下降,这片曾经的重灾区正逐步好转。
只不过情况并非处处乐观,在中欧、东欧和中亚地区,艾滋病形势反而出现了恶化,这提醒我们艾滋病防控是一场全球性的战役,需要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努力。
艾滋病疫苗研发进展
在艾滋病防控的道路上,疫苗研发一直是科学家们追求的终极目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最新报告,目前全球有多个艾滋病疫苗正在研发中。
其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支持的HVTN 706/HPX3002研究,又称"Mosaico"试验,曾是最受关注的疫苗候选者之一,这个疫苗采用了创新的"马赛克"设计,旨在应对HIV病毒的高度可变性。
科研道路总是充满挑战,2023年1月,该疫苗的三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其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失望的消息,但研究人员表示这些数据为未来的疫苗开发提供了宝贵的见解。
在疫苗研发遇到挫折的同时,艾滋病治疗领域却传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2023年3月,美国科学家报告了第三例可能被治愈的艾滋病患者。
瑞士日内瓦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总部大楼
这名被称为"杜塞尔多夫患者"的女性,在接受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后,已经四年多没有检测到HIV病毒。
这一案例为此前的"柏林患者"和"伦敦患者"之后的又一成功案例,为艾滋病治愈研究带来了新的希望。
虽然干细胞移植并非适用于所有艾滋病患者,但这些案例为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线索,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将这些个案中的成功经验转化为更广泛适用的治疗方法。
印度孟买,一名印度学生参加世界艾滋病日纪念活动
结语
艾滋病防控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个人层面来说,了解艾滋病知识,养成安全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检测,都是我们能做到的;从社会层面来说,消除歧视,提供更多的医疗资源和支持,也是至关重要的。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青年学生和老年人这两个群体,青年学生正处于性活跃期,但可能缺乏必要的知识和防范意识。
美国首都华盛顿白宫外,人们举起“我们能结束艾滋病”的横幅
老年人群则可能因为传统观念而忽视性生活中的安全问题,针对这两个群体,我们需要有针对性的教育和预防措施。
艾滋病虽然可怕,但并非不可战胜。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认知的提高,我们离战胜艾滋病的目标越来越近,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创造一个没有艾滋病威胁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