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杀骑马”到宫廷名点:沙琪玛的前世今生
从“杀骑马”到宫廷名点:沙琪玛的前世今生
从“杀骑马”到沙琪玛:一段甜蜜的误会
关于沙琪玛的起源,流传最广的莫过于那个充满戏剧性的故事了。据说在清朝,广州的一位萨姓将军酷爱骑马打猎,每次打猎后都要品尝不同的点心。一次,他命令厨师制作新式点心,结果厨师不小心将沾有蛋液的点心炸碎。情急之下,厨师脱口而出:“杀那个骑马的!”没想到这道临时拼凑的点心深得将军喜爱,当被问及名称时,厨师随口答道“杀骑马”,将军却听成了“萨骑马”。这个美丽的误会,成就了沙琪玛这个名字的由来。
从祭品到京式名点:沙琪玛的演变史
事实上,沙琪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年代。据《御制增订清文鉴》记载,“萨其马”一词最早出现在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它最初是满族的一种传统食品,用作关外三陵祭祀的祭品。满语中,“萨其马”由“切”(萨其非)和“码”(马拉木壁)两个词组成,形象地描述了这种糕点的制作过程。
满族入关后,沙琪玛在北京开始流行,逐渐成为京式四季糕点之一。《光绪顺天府志》中记载:“赛利马为喇嘛点心,今市肆为之,用面杂以果品,和糖及猪油蒸成,味极美。”这表明在清朝末期,沙琪玛已经从宫廷祭品演变为民间广为流传的美食。
满汉交融的美食见证
沙琪玛的普及,见证了满汉文化的交融。它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糕点,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清朝,沙琪玛不仅是宫廷祭祀的重要供品,也是民间节庆和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食。它的制作技艺在满汉厨师的交流中不断精进,最终成为满汉全席中的一道名点。
从传统到创新:沙琪玛的现代传承
进入现代社会,沙琪玛的制作技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2019年,沙琪玛制作技艺入选广东省东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东莞厚街镇,食品企业不仅保留了传统制作工艺,还创新推出了红糖玛仔、牛轧玛仔、坚果玛仔等新品种,满足现代人的口味需求。
在粤港澳大湾区,沙琪玛更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江门新会区双水镇的景豪酒家,坚持传统工艺制作沙琪玛已有30多年历史。酒家创始人邓伟乐介绍,要做出好吃的沙琪玛,关键在于原料和火候的把控。每天最多能卖出60多盘,每盘有40块,深受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喜爱。
一块糕点里的文化记忆
从满族祭品到京式名点,再到粤港澳地区的特色小吃,沙琪玛见证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沙琪玛以其独特的魅力,继续在中华美食的舞台上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