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琪玛:从清朝宫廷祭品到非遗名录的传统美食
沙琪玛:从清朝宫廷祭品到非遗名录的传统美食
2019年,沙琪玛制作技艺入选广东省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传统美食再次引发人们对其历史渊源的关注。作为一道承载着满汉文化交融历史的糕点,沙琪玛不仅是一种美味的零食,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满族传统与宫廷祭祀
“沙琪玛”一词最早见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的《御制增订清文鉴》,是满语“sacima”的音译。在满族文化中,沙琪玛最初是一种传统食品,用作关外三陵祭祀的祭品之一。据《光绪顺天府志》记载:“赛利马为喇嘛点心,今市肆为之,用面杂以果品,和糖及猪油蒸成,味极美。”这表明沙琪玛在清代已从宗教祭祀用品发展为民间广为流传的美食。
从宫廷到市井
满族入关后,沙琪玛在北京开始流行。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的《马神庙糖饼行行规碑》记载:“乃旗民僧道所必用。喜筵桌张,凡冠婚丧祭而不可无。”这说明沙琪玛已成为满汉民众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食品,不仅用于庆典宴席,也是普通百姓家中的常见点心。
精湛的制作工艺
传统的沙琪玛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首先需要将面粉与鸡蛋混合揉制成面团,切成细条后用油炸至金黄酥脆。然后熬制糖浆,将炸好的面条与糖浆充分混合,最后压制成型,撒上芝麻或干果。整个过程需要严格控制火候与比例,才能做出香甜酥脆、层次分明的沙琪玛。
创新与发展
进入现代社会,沙琪玛的制作工艺在传承中不断创新。除了传统的原味,还出现了红糖、牛轧、坚果等多种口味。广东省东莞市厚街镇的食品企业,在保持传统制作技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口味,推出了多种新品种,让这道传统美食焕发出新的生机。
文化传承的意义
作为中国传统糕点的代表,沙琪玛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见证了满汉文化的融合,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节日庆典中,沙琪玛不仅是美味的享受,更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
从满族传统食品到宫廷祭品,再到流传至今的民间小吃,沙琪玛以其独特的口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国饮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品尝这道美味的同时,我们也在品味着一段跨越数百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