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滩大坝背后的黑科技揭秘
白鹤滩大坝背后的黑科技揭秘
白鹤滩水电站位于云南省巧家县和四川省宁南县交界的金沙江干流上,是当今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之一。电站总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仅次于三峡电站,位居世界第二。其核心建筑物——白鹤滩大坝,不仅是一座高达289米的混凝土双曲拱坝,更是一座融合了多项前沿科技的“智慧大坝”。
智能建造技术:让大坝“聪明”起来
白鹤滩大坝的建设过程中,智能建造技术发挥了关键作用。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院)承担了智能浇筑、智能仿真等课题研究,通过多项创新技术,实现了大坝建设的智能化。
智能浇筑:精准控制每一仓混凝土
白鹤滩大坝采用了智能浇筑技术,通过建立智能浇筑方法体系,研发出浇筑过程成套监控设备。这些设备能够实时监测混凝土的入仓状态,有效避免了“楼等车、罐等车、仓等罐”等现象,确保了浇筑质量。
智能仿真:优化施工进度与资源配置
成都院基于BIM技术,开发了通用的高拱坝智能进度仿真系统。该系统采用多要素参数驱动仿真模型动态构建方法,能够科学合理地安排每一仓混凝土的浇筑时序和资源配置,确保施工效率和质量。
智能温控:解决温度裂缝世界级难题
大坝浇筑过程中,混凝土热胀冷缩的特性会产生温度裂缝,这是世界级难题。白鹤滩大坝通过智能温控系统,实时监测和调节混凝土温度,确保了全坝800多万立方米低热水泥混凝土未出现一条裂缝。
数字化技术:为大坝建设插上科技翅膀
白鹤滩大坝的建设充分运用了数字化技术,特别是在BIM(建筑信息模型)的应用上取得了显著成果。
BIM技术: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
成都院从二滩水电工程开始着手施工期进度动态仿真研究,经过三峡、小湾、大岗山、溪洛渡、锦屏一级、乌东德等大型水电工程的实践,开发了水电、水利、抽水蓄能、新能源、基础设施领域智能建造核心产品。
数字孪生:助力智能运维
白鹤滩大坝还创新打造了数字孪生产品,通过BIM与设计、施工、运营等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实现了对大坝的智能监测、控制与运行。这不仅优化了施工效率,还为后期运维提供了有力支持。
创新材料:低热水泥混凝土的突破
白鹤滩大坝是世界上首次全坝使用低热水泥混凝土的特高拱坝。低热水泥混凝土具有水化热低、后期强度高等特点,能够有效解决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裂缝问题。
300米级高拱坝的抗震性能
白鹤滩大坝采用了300米级高拱坝设计,抗震参数达到世界第一。大坝的混凝土结构抗裂安全系数超过2.0,能够长期承受1650万吨的世界第二大水推力。
圆筒式尾水调压室创新
白鹤滩水电站设计有8个圆筒式尾水调压室,直径42到49米,直墙高度为77到92米,为世界上已建水电工程中直径、高度最大的尾水调压室。
施工工艺创新:突破300米级特高拱坝技术
白鹤滩大坝的建设攻克了300米级特高拱坝的建设技术难题。通过智能监测、控制与运行,有效解决了特高拱坝在混凝土精准入仓、浇筑质量控制、缆机群运行安全等方面的难点。
无压泄洪洞群规模世界第一
为了确保万年一遇特大洪水工程安全要求,白鹤滩水电站建造了三条世界规模最大的无压泄洪洞。泄洪洞群实现快速下泄洪水,最高达到47米每秒,相当于170公里每小时,15分钟就能灌满一个西湖。
百万千瓦机组:中国水电技术新高峰
白鹤滩水电站的16台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是目前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的水电机组。每台机组重达8000多吨,单位水的能量96%以上转化为电能。当机组每转一圈可发电约150度,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一个月的用电量。
绿色能源:助力国家“双碳”目标
白鹤滩水电站是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强劲的清洁电能将通过“白鹤滩-江苏”“白鹤滩-浙江”两条特高压直流工程直送江浙两省,为长三角经济发展注入绿色动力。
截至2024年9月底,白鹤滩水电站累计发电量超1500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约45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2亿吨。作为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白鹤滩水电站为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重要支撑。
白鹤滩水电站的智能建造技术,不仅展现了我国在水利水电领域的科技创新实力,更为全球高坝建设树立了新的标杆。这座“智慧大坝”将继续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