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呼吁:野生草药资源保护刻不容缓
专家呼吁:野生草药资源保护刻不容缓
“野生草药资源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本刚研究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作为长期从事药用植物资源研究的专家,张本刚亲眼见证了众多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衰退,他指出,过度采挖、不科学的采收方式以及保护意识的缺乏,正在将许多珍贵的野生药用植物推向灭绝的边缘。
野生草药资源的严峻现状
以金毛狗脊为例,这种具有补肝肾、强腰膝功效的药用植物,近年来遭受了严重的非法采摘。据张本刚介绍,20年前的金毛狗脊植株粗壮,通体长有密密麻麻的金毛;而如今,即使是10年的植株也已变得细小,金毛稀疏,5年的植株更是短小得可怜。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未来我们可能只能采到5年生的植株,那时再谈保护就为时已晚了。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状况并非个例。从羚羊角到川贝母,从红景天到天麻,许多常用中药材都面临着相似的困境。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副所长魏建和指出,随着中医药价值的不断提升,市场需求激增,许多珍稀野生中药材的天然资源正遭受过度开发和无序采挖的严重威胁,这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也直接影响到中医临床和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政策助力保护工作
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国家层面已经开始采取行动。2024年10月,国家药监局与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支持珍稀濒危中药材替代品研制有关事项的公告》,明确表示将重点支持穿山甲、羚羊角、牛黄、熊胆粉、冬虫夏草等珍稀濒危中药材用于中药生产的替代品研制。该公告从研发创新、注册审批到上市后监管等多个环节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措施,为濒危中药材的保护和替代品研发开辟了绿色通道。
“野变家”:保护与利用的双赢之道
在众多保护措施中,“野变家”(即野生转家种)被普遍认为是最具前景的解决方案之一。以天麻为例,通过突破其繁殖和栽培技术,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成功推动了天麻从依赖野生资源转向家种为主,不仅缓解了市场需求压力,也有效保护了其天然种群。
另一个成功的案例是沉香。魏建和及其团队研究发现,沉香的形成是植物受到外界伤害后的防御反应,基于这一发现,他们发明了“沉香通体结香技术”。目前,这一技术已在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广泛应用,为沉香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
企业布局与未来展望
在政策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布局珍稀濒危中药材的替代品研发。例如,科源制药通过收购宏济堂,获得了全国唯一的人工麝香生产批件;华纳药厂则投资天玑中药,开展多个珍稀濒危动物药材人工替代品研究项目;上海凯宝、健民集团等也在积极推进相关研究。
尽管如此,野生草药资源的保护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某些濒危植物药材对生长环境要求极为严格,人工栽培技术尚不成熟;同时,如何在保护资源的同时满足临床用药需求,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保护野生草药资源,不仅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更是为了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张本刚强调。随着国家政策的持续加码和科研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野生草药资源的保护工作必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